首頁 > 疾病百科 > 生活疾病 > 中醫將痔瘡病因分9種 痔瘡患者可嘗試這些小偏方

中醫將痔瘡病因分9種 痔瘡患者可嘗試這些小偏方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痔瘡雖然是小病,但是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日常生活中飲食不當或者便祕都會容易導致痔瘡,所以預防痔瘡也需要從這兩方面來進行。接下來,爲大家介紹一下防治痔瘡應該怎麼做吧。

中醫認爲痔瘡有9病因

飲食不節:主要指飢飽失常和飲食偏嗜。飲食過多,過飽或食用油膩之品,或大量飲酒及食用辣椒、姜、蔥等刺激性食物,容易生溼積熱,溼熱下注肛門,使肛門充血灼痛,引發痔瘡。故《太平聖惠方》中曰:“夫酒痔者,由人飲酒過度,傷於腸胃之所成也”。

中醫將痔瘡病因分9種 痔瘡患者可嘗試這些小偏方

便祕:久忍大便,大腸積熱,是痔瘡發病的一個原因。

勞累過度:久坐則血脈不行,久行則氣血縱橫,經絡交錯。久坐久行,勞累過度,使腸胃受傷,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而生痔瘡。

外感六淫:《素問•風論》中有:“久風入中,則爲腸風飧瀉”。《金匱要略》指出:“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可見受風邪、寒邪、熱邪均可發生痔疾。古人指出痔因“皆是溼、熱、風、燥四氣所傷,而熱爲最多也”之說。《醫宗金鑑》也有云:“痔瘡形名也多般,不外風溼燥熱源”。

婦人妊娠,月經不調:婦人妊娠,月經不調易致關格壅塞,經血流溢滲漏於腸間,而誘發痔瘡。

遺傳因素:《薛氏醫案》中有“痔瘡之症或稟受脂毒,或母腹中受熱也”。表明痔瘡與遺傳有一定關係。

內傷七情: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屬於精神致病因素。中醫很重視七情致病,因此有喜傷心,怒傷肝之說。喜怒無常,氣血侵入大腸,結積成塊,易生便血。

房事過度:《諸病源候論》中有“諸痔皆由傷風,房事不慎……所致”。古人又有“忍精不泄而致痔漏”之說。

體質虛弱:包括稟賦不足和後天失調。體質虛弱,加之外感風溼,內蘊熱毒,而致氣血下墜,結聚於肛門,易生痔瘡。另外,久病如久瀉、久痢、久咳等易使氣血虧損,氣虛則下陷,表現爲腫物脫出、大便出血;血虛則生燥,大便乾結可引起或加重痔瘡,血虛同樣可以引起氣虛。

治療痔瘡最有效的偏方

對於痔瘡的治療,中醫有很多相對的偏方。但是由於痔瘡發病的原因有很多,所以選擇偏方的時候也許要根據疾病的原因來進行選擇,這樣才能夠令身體快速的恢復健康。

中醫將痔瘡病因分9種 痔瘡患者可嘗試這些小偏方 第2張

1、準備適量的金針菜,洗乾淨之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紅糖,然後放入清水一起熬煮。然後去除渣滓之後,每天早晚空腹的時候服用,一定要連續服用。這樣能夠有效的治療痔瘡疼痛並且出血的症狀,因爲這道偏方具有清熱、利尿以及養血的功效。

2、將香蕉還有各種蔬菜以及粳米一起準備好,香蕉去除外皮之後搗碎成爲泥狀,然後綠色蔬菜切成細絲。粳米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煮粥,在煮熟的時候放入準備好的香蕉泥和蔬菜絲。大火燒開之後加入適量的食鹽就可以起鍋了,每天早上的時候服用效果好。

3、將黑木耳、紅糖還有柿餅準備好,然後將這三種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一起煮湯。每天服用一劑藥,連續服用六天的時間。這道治療痔瘡的偏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特別適合治療那些痔瘡初期、肛門瘙癢或者是有異物感、輕微出血等等症狀,並且效果也是很好的。

4、將豬大腸、糯米還有綠豆準備好,然後將豬大腸洗乾淨,綠豆還有糯米洗乾淨之後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後將糯米還有綠豆灌入豬大腸之中,並且加入適量的清水,最後用線將豬大腸的兩邊扎進。將豬大腸放入砂鍋之中,然後大火蒸煮兩個小時。連續服用一個星期,能夠有效的達到補中益氣、解毒、通便的效果,可以有效的預防痔瘡的發生。

5、連續生吃生柿子,每天服用兩三個,能夠有效的達到止血的目的。

6、將花椒和食鹽一起用開水重開,然後薰洗長有痔瘡的部位,每天進行一次,然後每次大約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如果痔瘡比較的嚴重,那麼可以每天早晚各一次,這樣能夠有效的緩解疼痛以及消腫的效果。

痔瘡患者可常做三運動

除了可以使用上述的偏方之外,痔瘡患者還可以常做三種運動:

首先,是提肛運動。全身放鬆,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吸氣,舌舔上齶,同時肛門向上提收。像忍大便的樣子,提肛後稍閉一下氣不呼,然後配合呼氣,全身放鬆。每日早晚兩次,每次做十幾下。

中醫將痔瘡病因分9種 痔瘡患者可嘗試這些小偏方 第3張

最後是旋腹運動。仰臥,兩腿自然伸展,以氣海穴(臍下一寸處)爲中心,用手掌作旋轉運動;逆時針旋轉20~30次,順時針旋轉20~30次,先逆後順旋轉。

其次,是舉骨盆運動。仰臥屈膝,使腳跟靠近臀部,兩手放在頭下,以腳掌和肩部作支點,使骨盆舉起,同時提收肛門,放鬆時骨盆下放。熟練後,也可配合呼吸,提肛時吸氣,放鬆時呼氣。此法每日可堅持做1~3次,每次20下。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