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婦科疾病 > 婦科崩漏怎麼治療

婦科崩漏怎麼治療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婦科疾病的種類很多,婦科崩漏算是較爲嚴重的一種。和月經不調相比,崩漏會更爲讓人頭疼,一旦患病,患者就會出現經血不時崩下不止或淋漓遺漏不盡的情況。經血長時間止不住會給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患者一定要想辦法儘快解決。那婦科崩漏怎麼治療?
婦科崩漏怎麼治療
婦科崩漏怎麼治療

婦科崩漏出現之後,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因爲崩漏的現象維持時間久了,患者會失血過多,身體會出現很多不適症狀。所以對於崩漏的治療,廣大女性們一定要多多瞭解,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症狀,及時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不至於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關於崩漏的治療,大多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藥物治療,這種情況沒辦法手術,如果長時間服藥還沒得到很好的改善,就需要考慮接受宮腔鏡手術。治療崩漏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該過程中,患者必須要好好配合醫生,儘可能不要漏服藥物,以免影響到治療的效果。

此外,患者還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做好生活中的護理。心情和心態對崩漏患者來說十分重要,消極的情緒會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另外,治療期間的各種護理也是患者必須重視的,比如要避免頻繁的性生活,要注意飲食,多吃補血的食物等。

婦科崩漏的原因

爲什麼大姨媽總是不正常?要麼是不願意來,要麼就是來了不肯走!崩漏就是後者。月經崩漏值得重視,爲了得到更好的治療,預防再次復發,患者需要對致病因素有所瞭解。

1.腎氣不足

腎氣對於女性來說十分重要,如果存在腎氣不足的情況,不僅腎臟會受到極大的損傷,還會引起婦科疾病。據瞭解,很多女性之所以會出現崩漏,都是因爲腎氣不足。

2.陰虛火旺

如果女性的身體長期存在陰虛火旺的現象,很容易就會出現經血非時妄,如果長時間失血過多,會導致虛火旺盛,進而形成崩漏。

3.瘀血阻滯

女性的情緒如果長時間消極悲觀,就會導致氣血鬱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女性在生完孩子後,肚子裏的淤血沒能完全排出體內,引起了瘀阻經脈,也會導致崩漏。

4.氣虛

憂思並不是一個好的狀態,會讓患者沒有食慾,最終脾胃被嚴重損傷,誘發崩漏。

婦科崩漏的症狀

崩漏的發病率不會十分高,所以很多女性都不知道這個病是怎樣的。崩漏的表現其實也算明顯,就是會出現不規則的出血,如月經前出血、月經後出血、排卵期出血。崩漏的治療一定要及時,不然患者將需要承擔更嚴重的後果,所以對於症狀應有足夠的瞭解。

1.月經前出血

很多崩漏患者在月經來臨之前都會出現陰道出血現象,之後纔是正常的月經來潮。這種類型的崩漏較爲常見,主要是因爲患者體內的黃體功能不全,雌、孕激素分泌的數量沒達到正常。

2.月經後出血

正常情況下,月經會在七天後停止,但因爲患上了崩漏,很多女性都出現了少量出血持續時間延長的現象。這是因爲黃體退行緩慢所導致的現象,因爲患者的子宮內膜剝落不夠完全。

3.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少量出血其實屬於正常現象,但很多崩漏患者會在排卵期出現不規則出血的現象,原因是患者體內的雌性激素水平偏低。

婦科崩漏的併發症

崩漏的出現意味着患者的身體狀況出了很大的問題,通常是因爲腎氣不足,需要引起重視。有的女性覺得月經期長一點沒關係,其實十分錯誤,崩漏會引起很多併發症,不可以忽略。

1.崩漏會導致貧血

患上崩漏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不規則出血,部分嚴重的患者出血量會比較大,容易導致貧血,這也是爲什麼有部分女性面色蒼白、脣色淡白,還時常感到頭暈目眩、精神倦怠的主要原因。

2.患上崩漏很容易虛脫

以爲長時間出血過多,患者很容易就會感到虛脫,主要表現爲神昏面白、四肢冰冷、汗出淋漓等,同時伴有氣短喘促、脈浮大無根等嚴重現象,有一些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搶救才能脫離危險。

3.崩漏還會導致邪毒感染

不少崩漏的女性患者都有下腹疼痛、腰部痠疼和白帶稠粘的症狀,這是因爲邪毒入侵引起的一系列不適。

婦科崩漏要注意什麼

崩漏還沒治好之前,患者必須要積極接受治療,還必須要注意生活中的護理,比如保持足夠的睡眠,勞逸結合,注意飲食等。

1.勞逸結合

如果出血量比較大,患者必須要多多休息,減少日常活動,情況如果比較嚴重。患者還必須要做到枕平臥位,並且服用藥物進行止血。另一方面,崩漏患者的身體都會比較虛弱,不適合做重活,所以患者一定要儘量避免激烈的運動和過於勞累。

2.服用人蔘粉

因爲大量失血而出現了面色蒼白,神情煩燥或淡漠等現象,患者可以服用適量的人蔘粉,具有補氣補血的功效。血氣不足肯定會讓精氣神嚴重受損,建議崩漏患者能適當補一下身子,以免然後身體太差。

3.多吃有營養的食物

腎陰虛的崩漏患者適合多吃甲魚、紫菜和黑木耳等食物。如果是腎陽虛,羊肉、韭菜就十分適合。如果是脾虛,平時就要多吃桂圓紅棗等食物。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