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孕期疾病 > 剖腹產後月經

剖腹產後月經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6.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月經不調是導致不孕不育的直接緣由,而且給女性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月經不調主要表現爲月經週期和月經量的異常,發病的女性人羣廣泛,其中孕婦剖腹產後也經常出現月經不調的症狀。月經不調不僅會給女性的生育帶來危害,同時對女性的身體健康也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是女性健康道路上的絆腳石,月經不調切莫忽視。
剖腹產後月經
剖腹產後月經不調

月經失調也稱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疾病,表現爲月經週期或出血量的異常,可伴月經前、經期時的腹痛及全身症狀。包括月經提前或推遲、月經提前、推遲無定期、月經過多或少、經期延長、崩漏等病症。那麼,剖腹產後月經不調的症狀有哪些呢?下面總結了5點:

1、月經先期。月經每月提前6~7天以上來潮,甚至每月行經2次,又稱爲“月經超前”,多由於脾虛不統血導致。常見血量多而色淡紅、質清稀小腹有空墜感,氣血虛弱則患者面色無華,精神疲倦、氣短心悸,舌質淡。

2、月經後期。月經週期經常錯後7天以上來潮,甚至每隔40~50天行經1次,又稱爲“月經錯後”。此症狀主要因血虛致經血推遲來潮。患者可出現月經延後、量少色淡、小腹空痛、體弱乏力、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悸少寐、筋骨痠痛、皮膚乾枯、舌淡苔少。

3、月經過多。月經量多、過期也淋漓不止,因氣虛致血液妄行而致。常見經色淡紅、經質清稀,小腹空墜、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心悸怔忡、氣短懶言、舌淡紅苔薄白、脈軟弱無力。

4、月經過少。月經量少,1~2日即淨;或點滴即止。症見經色淡紅、面色無華、皮膚幹糙、頭暈目眩、心悸不寐、小腹空痛、手足不溫,舌淡。

5、閉經。長時間月經不調可能引起閉經,患者出現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疲倦、頭暈目眩、心悸少氣、虛煩不寐、四肢無力、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剖腹產後月經量多

剖腹產後月經量多正常嗎?一般來說是正常,但是也有個別情況是不正常,這就要歸咎導致月經量多的原因了。

一般而言,產後剛開始來的前幾次月經,可能會和生產前有所不同,不論在經血的量或其週期規則性上都可能不太一樣,會依個人體質而有差異。若是產後第一次月經量多,或是出血時間過長,月經量少都應該回到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做一個身體健康檢查。另外在哺乳期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先到婦科門診做詳細檢查明確。

1、如果是經血的顏色鮮紅有血塊的可能是婦科炎症刺激引起的。建議就醫檢查,做子宮附件超聲檢查和性激素六項化驗檢查,從而確定原因。這種情況會影響乳汁分泌的,從而影響寶寶的哺乳期。意見建議吃容易消化的含營養豐富的食物及多喝雞湯、魚湯或骨頭湯等。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多穿衣服,避免着涼

2、剖腹產後出血量大的話可能是與宮頸糜爛有關係的額,不一定是月經的,這情況還是會影響乳汁分泌的。

3、剖腹產後月經量多可能是因爲脾虛、氣虛、淤血等情況引起!建議可以服用歸脾丸劑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夢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慾不振。同時搭配逍遙丸疏肝健脾,養血調經。用於肝氣不舒所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慾減退。如果是哺乳期建議少吃藥。

剖腹產後月經時間長

剖腹產後月經時間長正常嗎?答案是還需要視情況而定。因爲剖腹產後月經的來潮與產後是否哺乳、哺乳時間的長短、產婦的年齡及卵巢功能的恢復能力有一定的關係,而剖腹產後月經的復潮個體差異也很大。 一般來說不哺乳者,產婦通常在產後6-10周月經復潮,平均在產後10周左右恢復排卵。哺乳的產婦月經復潮延遲,有的在產褥期月經一直不來潮,平均在產後4-6個月恢復月經。因此對於剖腹產後月經時間長,媽媽們平時要多注

很多剖腹產的媽媽都很困惑,自從生完寶寶後來了月經,就總是不正常。該注意調養的也都做到了,要不就是很久不來月經,要不就是來了月經,但是量非常少。現在我們就來談談該關於剖腹產後月經不調的問題。

1、內分泌失調。產後初期女性處於內分泌紊亂階段,產後第一次月經通常是無排卵週期,此時卵巢對於性腺激素的刺激不太敏感,因此經常出現產後惡露不斷,或不定期的陰道出血。

2、產傷因素。剖腹產對產婦的身體造成一定損傷,若女性產後出現大出血伴休克、產後感染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這些可導致閉經,短期內得不到有效控制,還可能影響甲狀腺的正常功能,出現消瘦、消化不良,畏寒、乏力,基礎代謝低等症狀。

3、哺乳。產後堅持母乳餵養的女性出現月經不調的可能性更大,因爲哺乳使體內泌乳激素上升,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所以月經不能如期而至,出現閉經或者月經量少等。也有些產婦由於哺乳時間過長而導致子宮內膜萎縮性閉經。

4、精神因素。初產婦心理承受力低,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緊張等負面情緒,甚至產後暫時無法接受新身份的轉變而出現產後抑鬱等,這些不良情緒也會影響月經的正常來潮。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