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兒童疾病 > 嬰兒斜疝能自愈嗎

嬰兒斜疝能自愈嗎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6.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疝氣是嬰幼兒發病率很高的疾病,通常都是在啼哭的時候出現,如果疝氣出現腹股溝部位,在醫學上就被稱爲斜疝。那麼,嬰兒出現斜疝能自愈嗎,對於斜疝該怎麼處理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嬰兒斜疝能自愈嗎
嬰兒斜疝能自愈嗎

疝氣是嬰幼兒的常見疾病,很多家長都認爲疝氣會自愈,所以在孩子出現了疝氣的時候都不急於治療。不過,嬰兒出現了疝氣或是斜疝真能自愈嗎?

1、在嬰幼兒出現了斜疝之後,只有極少數的患兒出現過自愈的情況,這種機率是很低的。自愈的情況通常出現在斜疝並不嚴重的時候,在孩子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腹部的肌肉逐漸增加,薄弱的位置也出現了閉合。如果孩子不滿一週歲,而且發作也不頻繁的話,是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的,看看是否會自行痊癒。

2、絕大多數的斜疝患兒都是不會自愈的,必須要及時的治療才能夠康復。尤其是症狀頻繁發作並且還經常出現嵌頓的患兒,家長就不要再抱有自愈的僥倖心理,應該及早的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治療。

嬰兒斜疝是可以自愈,但是自愈的機率是很低的,絕大多數的患兒都需要接受治療。只有在孩子病情輕微,發作不頻繁的時候,纔有可能自愈。

斜疝是什麼

大家對於疝氣都是有所瞭解的,但是對於斜疝就不明所以了,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斜疝。

1、疝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串氣,是人體內部的組織、器官出現了移位,並滯留在非正常的地方。斜疝因爲發病的位置不同而分爲很多種,比如股疝、斜疝、臍疝等。而這種情況出現在腹股溝的位置時,就被稱爲斜疝。

2、在嬰幼兒出現斜疝時,可以明顯的看到孩子的腹股溝部位出現包塊,有時甚至會擴散到孩子的生殖器部位,斜疝比較多發於孩子哭鬧以及用力排便的時候。通常在孩子仰臥以及按壓的時候,包塊就會消失。如果包塊不消失的話,孩子就會出現肚子痛、嘔吐、哭鬧以及食慾不振的現象。

總體來說,斜疝是疝氣的一種,當疝氣發生於腹股溝位置的時候,就叫做斜疝。在斜疝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在孩子的生殖器部位。

斜疝是怎麼引起的

在孩子出現斜疝的時候,很多家長都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孩子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嬰幼兒斜疝是怎麼引起的呢?

1、嬰幼兒是最容易出現斜疝的人羣,這種情況是由鞘狀突關閉不完全而引起的。通常孩子在出生之後腹膜鞘狀突應該是完全閉合的,如果新生兒閉合不完全的話,腹腔內的組織就可能會出現移位,進而造成了斜疝。

2、以中醫的角度來講,孩子的體質也是造成斜疝出現的重要原因。如果孩子的體質較弱、發育不良,就很容易使寒氣、濁氣以及溼氣等侵入孩子的體內,進而使腹壓升高,在壓力的作用下,腹腔內的組織、器官就很容易出現移位的情況,進而導致斜疝的出現。中醫認爲,氣血不暢是引發斜疝的根源。

雖然中醫和西醫在引發斜疝的原因方面還有分歧,不過,雙方都認爲孩子的發育和體質,是導致斜疝出現的根本性原因。

嬰兒斜疝嚴重嗎

雖然斜疝是嬰幼兒的常見疾病,但這大家對於斜疝的危害性還普遍缺乏瞭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嬰兒斜疝的嚴重性。

1、由於斜疝的腫物很可能對消化系統形成阻塞,因此孩子在患有疝氣、斜疝的時候就會出現腹部脹痛和下墜感。患兒對於食物中的營養就難以吸收,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

2、嬰兒斜疝的出現,很可能會危害到孩子的生殖系統。在腹股溝位置出現疝氣的話,包塊很有可能對附近的生殖系統造成壓迫,進而危害到孩子的生殖健康。

3、雖然斜疝是出現在腹股溝的位置,但是包塊的位置在很多時候都是不太固定的。而在包塊的移動中,就很可能使腸管與大網膜之間從出現碰撞以及擠壓的情況。這就很容易引發腸梗阻、腸壞死等嚴重疾病。

斜疝作爲嬰幼兒的常見疾病,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麼無害。疾病不但會威脅到患兒的生殖健康,還很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嬰兒斜疝疝氣怎麼處理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出現了斜疝後,都缺乏重視,以至於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那麼,嬰兒出現了斜疝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

1、在嬰幼兒出現了斜疝的時候,如果斜疝在孩子平躺或用手按壓的時候就消失,而且出現得並不頻繁,也沒有不適的症狀,家長就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如果斜疝頻繁出現的話,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及時的將孩子送到醫院就診。

2、醫生會根據患兒的病情來決定如何治療。如果在斜疝直徑小於1.5cm的時候,只要精心的護理,孩子是有望在2歲之前自行恢復的。醫生通常會使用膠帶以及彈性腹帶將患進行纏繞。年齡較小的孩子在患上斜疝的時候,很多都無需手術治療。

3、如果患兒的斜疝嚴重、包塊較大,使用非手術療法又不見效的話,醫生就會考慮通過手術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在嬰兒出現斜疝的時候,家長就要重視起來,最好是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在確定了具體的病情後,才能夠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案。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