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AI可預測人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 AI是怎麼預測死亡風險的

AI可預測人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 AI是怎麼預測死亡風險的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如今AI技術越來越成熟,也在多個領域開始應用,近日,有研究稱,AI通過查看心臟測試結果,預測出一年之內的死亡風險,那麼,AI可以預測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下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AI可預測人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 AI是怎麼預測死亡風險的

AI可預測人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1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稱,人工智能(AI)可以通過查看某人的心臟測試結果,預測其一年之內死亡的風險——即便醫生認爲他們正常。但AI如何擁有這項“特異功能”仍是未解之謎。

在此研究中,醫療保健服務提供商蓋辛格公司的布蘭登·佛恩沃爾特及同事讓AI檢查了約40萬人的177萬例心電圖(ECG),以預測未來一年內誰的死亡風險更高。

爲了做到這一點,該團隊訓練了兩種版本的AI:一種AI僅被“餵食”原始ECG數據,其可隨時間測量出電壓;另一種AI則被“餵食”了ECG以及患者的年齡和性別數據。

研究人員使用名爲“AUC”的指標來衡量這兩種AI的性能,該指標可以描述模型各方面的表現,區別一年內可能死亡患者和倖存患者。

佛恩沃爾特說,結果表明,AI的得分始終高於0.85分(滿分爲1分,得分爲0.5表示兩種AI之間沒有區別);而醫生目前使用的風險評分模型的AUC的得分介於0.65—0.8之間。

爲進行比較,研究人員還基於醫生測量的ECG特徵創建了一種算法,但佛恩沃爾特說:“無論如何,基於電壓的模型的表現總比根據我們從心電圖測量得到數據而創建的模型要好。”

而且,即使心臟病專家認爲心電圖正常的人,AI也能準確預測其死亡風險。3名心臟病專家分別檢查了表現正常的心電圖,但無法找出AI檢測到的風險模式。

佛恩沃爾特說:“這一發現表明,該模型可能看到了人類看不到的東西,或者至少是我們忽略並認爲正常的東西。

因此,AI有可能幫我們釐清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誤解的東西。”研究人員將在11月16日於達拉斯舉辦的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上宣佈這項研究。

AI可預測人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 AI是怎麼預測死亡風險的 第2張

網友評論:

告訴你個不幸的消息:你要死了。準備後事吧。

怎麼感覺越來越像算命的意思。

預測要死又沒死,反而嚇死了。

是說可以看你還剩多長時間了。

這是不是跟體檢醫院檢查癌症風險預測的那個一樣?查了就嚇死你。

AI在醫療領域的五大應用

1、智能診療

智能診療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疾病診療中,計算機可以幫助醫生進行病理,體檢報告等的統計,通過大數據和深度挖掘等技術,對病人的醫療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自動識別病人的臨牀變量和指標。計算機通過“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模擬醫生的思維和診斷推理,從而給出可靠診斷和治療方案。智能診療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應用場景。

2、醫學影像智能識別

傳統醫療場景中,培養出優秀的醫學影像專業醫生,所用時間長,投入成本大。另外,人工讀片時主觀性太大,信息利用不足,在判斷過程中容易出現誤判。有研究統計,醫療數據中有超過 90%的數據來自於醫學影像,但是影像診斷過於依賴人的主觀意識,容易發生誤判。AI通過大量學習醫學影像,可以幫助醫生進行病竈區域定位,減少漏診誤診問題。

3、醫療機器人

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智能假肢、外骨骼和輔助設備等技術修復人類受損身體,醫療保健機器人輔助醫護人員的工作等 。目前,關於機器人在醫療界中的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方面。國內醫療機器人領域也經歷了快速發展,進入了市場應用。

4、藥物智能研發

依託數百萬患者的大數據信息,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快速、準確的挖掘和篩選出適合的藥物。通過計算機模擬,人工智能可以對藥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進行預測,找出與疾病匹配的最佳藥物。這一技術將會縮短藥物研發週期、降低新藥成本並且提高新藥的研發成功率。

5、智能健康管理

根據人工智能而建造的智能設備可以監測到人們的一些基本身體特徵,如飲食、身體健康指數、睡眠等。對身體素質進行簡單的評估,提供個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及時識別疾病發生的風險,提醒用戶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安全。目前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方面的應用主要在風險識別、虛擬護士、精神健康、在線問診、健康干預以及基於精準醫學的健康管理。

AI可預測人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 AI是怎麼預測死亡風險的 第3張

以上就是有關AI可預測人一年內死亡風險是真的嗎,AI是怎麼預測死亡風險的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