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 處暑節氣風俗介紹

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 處暑節氣風俗介紹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日處暑,南北方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自古以來每個地方的節氣都有不同的習俗,處暑過後晝夜溫差增大,下面帶來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處暑節氣風俗介紹。

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 處暑節氣風俗介紹

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鬥指戊;太陽黃經爲150°;公曆8月22-24日交節。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較大,不時有秋雨降臨。處暑這一節氣意味着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我國將處暑分爲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1、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祝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在這期間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

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 處暑節氣風俗介紹 第2張

2、吃龍眼配稀飯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爲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老一輩的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着稀飯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

3、煎藥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製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乾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後,裝進木製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鹹,口感甚佳。

4、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裏幹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 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 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5、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燈盞或者是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燈是爲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解釋:“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 處暑節氣風俗介紹 第3張

6、開漁節

對於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處暑節氣,在浙江 省沿海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 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開漁節時候,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靜態海面,瞬間成爲機器轟鳴、汽笛長鳴、百舸齊發的活躍場景。開漁節的主要內容有千家萬戶掛漁燈、千舟競發儀式、文藝晚會專場、海島旅遊、特色產品展銷、地方民間文藝演出等活動。

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 處暑節氣風俗介紹 第4張

7、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着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裏去買處暑百合鴨等。鴨全身都是寶。鴨肉味甘、鹹、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骨蒸勞熱、小便不利、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等。烏骨鴨藥用價值更大,結核病患者可以減輕潮熱、咳嗽等症。老母鴨能補虛滋陰,對久病體虛者或虛勞吐血者均有補益作用。

以上就是處暑傳統習俗大全2019,處暑節氣風俗介紹,請大家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