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寶典 > 健康生活 > 疝簡史

疝簡史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9.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疝(hernia)一字來源於希臘文的“hernios”,意爲分枝或芽胚。疝表現突出於體表的隆起物,易見又能觸知。因此是人類最早認識的一種疾病。

疝簡史

追索至公元前1550年或更早年代,現存於古埃及醫學文稿中最重要埃伯斯紙文(內科卷)中介紹通過飲食、外加壓(疝帶)治療疝。古希臘希波克拉底著作,雖然是記載當時較全面的醫書,找不到關於疝的記錄。公元25年從古羅馬移居到古羅馬的作者塞耳薩斯編寫的百科全書中醫學卷,對疝的論述較爲詳細,主要是疝帶治療;手術僅用於疼痛患者,特別是年輕者;對疝塊大,有絞窄症狀者反而不予手術;當時手術時切開陰囊,疝囊分離後切除,縫合內環,保留睾丸,切口敞開,讓其發炎以增加瘢痕,甚至用烙鐵燒燙傷口以形成更多瘢痕,塞耳薩斯傳說很可能不是醫生,但在1000多年的疝發展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他對疝的病因及病理探討,認爲疝的形成是腹膜突然破裂或伸展,腹部結構下降所致。由於他能保留睾丸而有別於其他切睾手術,被採用了一個多世紀。公元200年蓋侖繼承了塞耳薩斯,對斜疝和臍疝主張用疝帶治療,公元700前古希臘作者愛琴的保羅不同意塞耳薩斯認爲疝是腹膜破裂所致,並認爲是錯誤的;並首先提出了完全性斜疝和不完全性斜疝;對完全性斜疝的手術,主張結紮疝囊和精索,切除睾丸。當時人們辯不清誰是對!誰是錯!Ruysch of London(1638-1731)證實愛琴的保羅的觀點是正確!統一對疝的認識,其實是更爲落後。古羅馬時代後期,外科被禁止,外科移交給理髮師和社會遊閒人員,這些人不懂拉丁文和希臘文,古代賢人那裏的知識、著作失傳。但古代賢人那裏知識、著作流傳到阿拉伯國家,失傳的著作又從阿拉伯國家翻譯回來,避免了它的滅絕之災。塞耳薩斯的著作得到Pope Nicholas V的讚賞,在1478年用原來拉丁文在佛羅倫薩出版。整個中世紀是愛琴的保羅的致殘又無效的手術方法主導,包括切除精索、疝塊及睾丸和雙重結紮精索斷面。16世紀法國巴累使用一根金屬細線將疝塊栓住,托住內臟,腸管及睾丸血運不受影響;保留睾丸手術僅是一些不知名作者所做的孤立的方法。16世紀還有一種所謂“皇家手術”,切開腹股溝區,將疝囊原位縫合於精索上,保存生殖能力,傷口不予縫合任其發生感染,目的是產生更多瘢痕,增加傷口牢固程度。甚至將傷口烙燙或用腐蝕劑,傷口二期癒合,減少術後疝的復發。中世紀的早期,外科仍被禁止。疝的手術由切割師(Cutter)完成,當時切割師的社會地位比理髮師高一等,家族中以帶徒形式傳授技術。意大利的Norcini家族專治疝達幾個世紀。當時切割師傲慢而粗野,社會地位也低下。中世紀後期,外科在意大利南部城市薩勒諾受重視,並建成一所醫學學校。12世紀出現四套外科書籍,內容引自古藉加入作者體會,精闢及成熟的見解超越了前輩們。醫書中對疝已用手術治療,但不用麻醉,手術採取頭低足高位。對不願或不需手術者,疝帶壓迫也是有效的方法。到13世紀末14世紀初,因意大利內戰蘭弗朗契(Lanfranc)被放逐到法國,在巴黎大學講解醫學時呼籲:醫生結合外科實踐;外科要脫離理髮師;主張疝帶治療疝;如果手術,很少保留睾丸。

文藝復興時期,傑出外科醫生巴累(AmbroisePare,1510-1590)的貢獻是把粗野的外科職業與內科理論結合起來。沒有做過一例疝手術,主張用疝帶治療疝。瑞士人Pierre Franco(1500-1561)是文藝復興時的著名外科醫師,嚴於律已,謙遜和熱愛外科專業。手術精細,開創了膽石、疝、白內障等手術;在他逝世前夕完成《疝的治療》(Petite Traite,1556),對嵌頓疝處理的獨特貢獻是:指出嵌頓疝有致命的危險性,主張在發生絞窄前給予鬆解;創用了帶槽溝的器具作引導,將卞壓的組織切開,以鬆解被卞壓的腸管。常切除睾丸。他是對已有1000年的疝治療史上有實質性進步的第一人。文藝復興後期,屍體解剖及解剖學在歐洲興起,對疝的認識也逐漸豐富。1700年利特雷(A·Littre)報告疝內容物爲美克爾憩室(Littre疝)。1731年de Garengeot描述了疝內容物爲闌尾的病例。1724年海斯特鑑別出斜疝與直疝。實際上在1559年德國閒遊人Caspar Stromayr已提出直疝切除睾丸是無效的。直到1925年他著作《疝圖解》出版才被世上知道。18世紀外科學取得了重大進展,疝的病理學及治療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外科從內科中獨立出來,並脫離了理髮師行會。外科醫生有了專業培訓。英國出現了醫院和醫院學校。1764年William Hey描述了嬰兒疝Pergrall Potl(1714-1789)和約翰享特發現了疝形成的先天性因素,疝的鞘狀突與鞘膜連續。這是疝病理學認識上的重大進步。1793年de Gimbernat發現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韌帶(陷窩韌帶)。主張對絞窄性股疝的鬆解需切開陷窩韌帶,不要在腹股溝韌帶上切開,以免引起大出血。1785年Richter報告了不全性腸壁疝(Richter,s疝)。1821年斯卞帕(Antonio Scarpa) 描述了滑疝及發現了淺筋膜。約翰享特的學生和繼承人庫柏發現了腹橫筋膜及恥骨梳(上)韌帶(Cooper韌帶),認爲腹橫筋膜是疝突出的主要屏障,證明了腹內環與腹股溝管的存在。嵌疝強調手術鬆解治療,耽擱治療是十分危險的

Franr Kaspar Hesselbach(1759-1816)於1814年在維爾茨堡當解剖示教員時,描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三角,即Hesselbach三角,還描述了髂恥束。19世紀初,對疝的治療已趨一致。可復性斜疝很少手術,主張內科處理,包括疝帶、藥物,甚至飲食中加鐵石,用磁鐵吸引治療。不主張手術治療的原因仍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外科發展的兩大難題,即疼痛與感染。感染基本是不可避免,甚至因敗血症送命。手術方法是疝囊結紮或縫合,療效差,很快復發,也是不主張手術的原因。對嵌頓疝主張手術,但對環死腸管處理更是個困難問題。不切除則腹膜炎接踵而至,切除之則不知如何處理腸管的兩個斷端。倫敦敦聖托馬斯(as)院Benjiamin Travers在1812年發表實驗研究結果,主張需縫合腸壁各層組織,實際上僅是腸斷端外翻部分的對合縫合,並沒有做到漿膜對漿膜的Lembert縫合法。杜普伊特倫(Barcon Guillaume ,1778-1835)真正做到正確腸切吻合技術,但他將技術隱瞞了多年。杜普伊特倫的學生Lembert經多年觀察老師腸造口閉合技術,認爲是漿膜對漿膜的粘合所致,在1815年發明了十分重要的Lembert縫合法。奠定現代胃腸外科的基礎。1836年Dieffenbach(1792-1847)對一例50歲嵌頓性疝致腸梗阻已14天的患者採用Lembert方法對小腸斷端作了對端吻合,獲成功。

現代疝治療的開始首先得益於麻醉術和抗菌術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其次是誕生一批傑出外科學家,美國的Marcy(李司忒的學生)於1871年首先將抗菌術用於疝的手術中。分析疝術後復發的原因,提倡術中(1)重建腹股溝管;(2)縮小內環;(3)將腹肌筋膜層與腹股溝韌帶縫合。1876年德國的策爾尼(Vincenz Czerny)提出(1)將疝囊從外環拉出並切除;(2)在內環處將疝囊縫閉或內翻縫扎。瑞士柯赫爾(Theodor Kocher)提出前外側捻轉疝囊,將其縫合於腹外斜肌肌腱膜上。1886年蘇格蘭麥丘恩(Macewen)手術方法(1)擴大外環;(2)不切除疝囊,而將疝囊摺疊縫合固定於內環處成爲一個卡塞(3)用刺針將腹股溝管閉合。1881年法國Lucas-Championiere(也是李司忒的學生)(1)首創切開腹外斜肌腱膜顯露腹股溝管;(2)疊蓋式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在1892年才公諸於世。不幸是所有的這些方法,術後複發率高得驚人!1890年Billroth複習歐洲,Bull複習美國文獻後共同發現:疝術後因感染、腹膜炎、出血等造成的病死率高達2-7%,1年後的複發率爲30-40%,4年複發率幾乎是100%。

現代疝手術的先驅是意大利人巴西尼(Edoardo Bassini,1844-1924)和美國人Marcy(1837-1924)。巴西尼在19世紀初期先後拜訪維也納的Billroth和柏林的蘭根貝克和倫敦的李司忒。在意大利開展了李司忒抗菌術;巴西尼曾嘗試多種“根治性”手術:結果不久復發,需用疝帶。 (1863)腹股溝區將疝囊分離出來與皮下縫合方法B.德國的策爾尼(Vincenz Czerny)(1877)C.蘇格蘭麥丘恩(Macewen)(1886)外環切開縫合法。巴西尼分析術後復發的原因:(1)此等手術僅靠單層瘢痕組織來抵抗精索穿出腹腔時造成的薄弱環節是不牢固的。(2)需將腹外斜肌回覆到其本應所在位置;(3)建立新的腹股溝牀。1887年巴西尼采取:

A.完全剖開腹外斜肌腱膜與腹橫筋膜,遊離精索,結紮鞘狀突;

B.重建腹股溝後壁

C.即“第三層”中的腹橫筋膜、聯合肌腱置精索後方,

D.將腹外斜肌在腹股溝管處復位,腹外斜肌腱膜於精索前方縫合

E.採用腹直肌鞘加強腹股溝區的強度

F.可雙側同時修補及處理隱睾

G.用A線作間斷縫合,基本不用引流

H.術後不用疝帶

巴西尼在1889年出版了《腹股溝疝修補術》論著,包括手術圖解,共106頁。1937年50週年時重版。1890年對疝發表最後一篇文章,報告了206例的手術,隨訪5年,有6例8側復發。17例伴隱睾丸也同時處理,成果享譽全球。巴西尼術的廣泛應用,精索損傷也隨之增多,怎麼辦?美國的Bull和科利(y)在1890年提出不要遊離精索,在精索前方將腹外斜肌及其腱膜縫於腹股溝韌帶上。在1899年被Ferguson所採用,開創了Ferguson手術。與此同時,美國最享受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霍耳斯特德(William S Halsted)也獨立開展了與巴西尼相似的手術方法。不同之處是將精索移 於腹外斜肌腱膜淺面(HalstedⅠ式,1889)芝加哥的安德魯斯(Edmund Wyllys Andrews,1857-1927)於是1896年首先倡導:腹外斜肌重疊縫合,霍耳斯特德主張精索不予遊離,以免損傷,吸取安德魯斯倡導的重疊縫合腹外斜肌方法,成爲HalstedⅡ式(1903)。其實就是Ferguson –Andrews法。 Berger於1902年創用直肌前鞘切開法,向下翻轉與腹股溝韌帶縫合,使修補無張力。1903年由霍耳斯特德首先報告疝外科的另一個里程碑疝修補術中利用恥骨梳韌帶(Cooper’s韌帶) 1898年維也納Georg Lothessen(1868-1935),在一個復發疝病例疝修補術中,發現腹股溝韌帶已無法分離清楚,不得不採用聯合肌腱與恥骨梳韌帶(Cooper’s韌帶)縫合的方法。當年報告12例,並沒有引起同行注意。直到1914年ing和lsk才重新認識方法的治療意義。

1940年Chester y(1911-1987)和Barry. Anson將Lothessen手術方法向美國及全世界推廣,並被Henry Harkins命名爲McVay手術。沙特波斯醫院的Paul ison(1883-1962)首先提出腹橫筋膜在腹股溝後壁作用及其在疝的發生的病因和對疝修補的重要性,當時解剖學家和外科醫生對腹橫筋膜的增厚部(髂恥束)注意不夠。1814年Hesselbach曾敘述過,於1836年由Thomson作了詳細描寫,在過去100多年,有少數幾位醫生(1946,Clark Hashimoto;1948,Donald;1959,Griffith;以及1964,Nyhus)強調髂恥束在腹前途徑疝修補中具有重要作用。

古希臘還在陰囊上切開治療疝時,印度人已開始嘗試經腹治療嵌疝,中世紀的Franco對嵌疝在腹膜外無法鬆解時切開內環處疝囊進入腹腔行疝復位。在巴西尼開創現代疝治療前夕,英國外科醫生採用腹正中切口進腹處理臍疝和腹股溝疝,後來用於修補滑疝和股疝,其中La Koque1919年介紹經驗,1922年報道股疝12例全部成功,經500例手術經驗積累,他認爲復發原因是沒有完全切除疝囊。1920年Cheatle採用腹正中切口(次年改爲Pfannenstied)但不進腹腔的斜疝和股疝修補術。牽開腹直肌,分離出疝囊,於內環處縫合疝囊,不適用於直疝修補。15年後A. y重新啓用,增添恥骨筋膜束與聯合肌腱縫合。又過10年,英格蘭的Mc Evedy將Cheatle-Henry方法改良:腹斜肌與恥骨筋膜下方的恥骨梳韌帶縫合,用於股環修補。與此同時,美國Musgrove和Mc Cready在梅奧醫院將Cheatle-Henry手術用於股疝修補。1954年Mikkelsen和Berne報告大宗病例,肥胖不再是疝修補的禁忌證,適用對閉孔疝的修補。Nyhus,Coudon和Harkins也是此手術的著名者,略有不同是改用髂恥束代替恥骨梳韌帶。Cheatle-Henry方法手術後的複發率仍相當高,直疝複發率更高Cogertly和McVay總結認爲:(1)利用髂恥束(腹股溝管後壁的殘留部分)修補後壁是不夠堅固的;(2)對腹直肌前鞘的減張切開術,認爲易引起切口疝,因此提出沒有必要;(3)經腹途徑的方法僅適合於股疝和多次復發的再手術治療時難度大的腹股溝疝。

對外科有指導意義理論是:疝具有一個腹膜囊,有一此還與睾丸鞘膜相連續;尤其對年輕患者,只要切除疝囊就可治癒,任何肌肉的縫合沒有必要。20世紀初期(1906)澳大利亞兒科醫師ell提出了著名的“囊球學說”,認爲:(1)適合於所有疝。(2)摒棄了“疝是病理狀態下生成的,即疝形成需事先存在腹膜憩室的條件”。(3)可存在先天發育較弱的肌肉而閉合良好的精索鞘膜,也可有肌肉良好而開放的鞘膜,只是這種分離或結合的各種不同分級。(4)直疝不存在腹膜囊,認爲是肌肉筋膜層的缺陷。

關於“囊球學說”,el提出了幾個推論:推論1.(1)沒有疝囊的形成便沒有斜疝的發生;(2)正常腹股溝管具有足夠的強度;(3)疝的復發關鍵是外科技術。推論2.(1)第1推論在1959年被s解釋舉重運動員很少發生疝的原因;在1917年被Brendel和Kirsh解釋爲大腸梗阻高腹壓時但不發生疝的原因.推論3:外科醫生在做完手術後最有數估計是否會復發。“囊球學說”使許多外科醫生對巴西尼技術產生疑惑?尤其對兒童,何必把手術做得如此複雜,單純疝囊高位結紮不是可以了嗎!1817年克洛凱(Cloquet)觀察到,出生時鞘膜很少閉合。1925年Hughgou屍檢表明有20%的男性存在斜疝疝囊但終生沒有發生疝。1924年Keith發現(1)單側斜疝患者中有10-20%對側也易患疝,(2)斜疝總髮生在精索內,(3)在嬰兒和成人中疝囊與睾丸鞘膜連續的先天性類型發病率相當。(4)隱睾也與疝發生有關。

 Read-1979年認爲:由於聯合肌腱先天性發育不良常是對稱的,是直疝雙側發生的原因。1924年Sir Arthar Keith第一個對Russell論點提出強烈反對,他指出:(1)除靈長類外的所有動物終生都有一個專有鞘膜狀突;(2)低等動物斜疝罕見,而人類嬰兒的疝卻很多見,不能說直立體位與疝的發生有關。(3)疝囊完全切除就可治癒疝;(4)他重要的預言:疝多見於中老年人是因爲腹壁肌肉病理變化所致。如果說疝發生於胎兒時期就存在疝囊的患者中,那麼就在出生時把疝蠹切除!要麼等待運氣!控制疝發生的環境因素是預防疝發生的有價值的課題。1924年安德魯斯否定了Russell“囊球學說”是疝的成因,指出是聯合肌腱繼發性萎縮導致疝的原因。1922年Harrison對Russell“囊球學說”提出不同看法,認爲疝的病因是:腹橫筋膜的病理改變。ell認爲“囊球學說”最好的驗證法:是疝囊切除後,疝不復發!事實上治好許多,複發率高得難以接受。1973年Glassow報告18400例斜疝補病例,複發率很低(<1%),聲稱疝囊高位結紮並不至關重要。用的是Shouldice修補法。Shouldice修補法是繼承了巴西尼和霍耳斯特德強調的腹橫筋膜修補方法及Marcy和安德魯斯重疊縫合腹橫筋膜和腱膜層的方法。Billroth夢想用人造物代替筋膜,1896成爲事實,銀線假體,但排斥反應較重;1962年的Koontz用鉭材料的假體以減輕排斥反應,但失敗了。

1958年啓用“Marlex”,組織相容性好,即使發生傷口感染,也可成功。

1973年Glassow報告用的是Shouldice修補疝,其術後複發率是很低(<1%)那麼Shouldice修補法是如何繼承了巴西尼和霍耳斯特德強調的腹橫筋膜修補方法及Marcy和安德魯斯重疊縫合腹橫筋膜和腱膜層的方法呢?加拿大Shouldice醫院的E.E. Shouldice及其同事y和創立這種所謂 的加拿大腹股溝疝修補術。強調縮緊內環,加強腹橫筋膜的屏障作用。Shouldice 具體方法:1.遊離精索,2.牽開腹內與腹橫肌的弓狀線,3.切斷提睾肌根部,4.看清後壁及內環四周,5.估計後壁薄弱情況,6.切開腹橫筋膜,7.檢查股環再行四層無張力的連續縫合,即(1)從恥骨結節向上至內環處,將陷窩韌帶、恥骨梳韌帶、腹橫筋膜連續縫合;(2)從內環到恥骨結節作腹橫筋膜與腹股溝韌帶縫合;(3)聯合肌腱-腹股溝韌帶縫合(4)於稍淺的位置再縫閉三層於腹外斜肌腱。Shouldice修補術於1950年形成並開始流行,並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手術後時間短,活動不受限制,複發率低,深受病員的歡迎。美國的疝患者大量涌向加拿大Shouldice醫院。目前該院年手術總數超過7000例。

植入物與腹腔鏡的疝修補術

疝治療的目的是根治,永不復發。加強腹橫筋膜層是防止復發的關鍵步驟。早在1949年Anson及Mc Vay等人指出無論斜、直疝還是股疝,疝出物必須通過薄弱的恥骨肌孔,此孔大小依腹股溝肌三角的結構而不同。腹橫筋膜及其類似物是抵抗腹內壓的有效的組織層,疝修補此層最爲有效,爲達到無張力修補,需植入合成網片。人工合成的網片植入的無張力疝修補術正是時候了。回顧:Billroth夢想用人造物代替筋膜,1896成爲事實,銀線假體,但排斥反應較重;1962年的Koontz用鉭材料的假體以減輕排斥反應,但失敗了。1958年啓用“Marlex”,組織相容性好,即使發生傷口感染,也可成功。現已廣泛用於直疝和複發性疝修補。由於疝發生原因多種多樣,選擇植入物的適應證有(1)>50歲男性;(2)復發疝、滑疝(3)複雜疝,如兩側疝,伴內臟脫出的疝(4)肥胖、硬化症患者。植入物使用成功的關鍵是防止感染髮生。現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最多的疝補片爲聚丙烯材質,結實可靠,關鍵是病人絕大多數可以耐受不發生反應。還有膨化聚四氟乙烯材質的防粘連補片可以置入腹腔,當然,新型材質正在不斷涌現。

1982年4月由Ger完成腹腔鏡疝手術,比腹腔鏡膽囊切除早5年。腹腔鏡疝手術適合現代疝治療的需要:無疼痛、恢復快、複發率低、併發症少和費用偏高的特點。

我國在1997年前後開始接受西方的影響,引入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至今已有10年,發展迅速。目前全國範圍內已經廣泛開展和接受了補片置入術式,並且在南方發達地區已經更多的開展腔鏡下疝修補術。相信隨着經濟的發展理念的更新,我國的疝病無張力治療很快將要普及。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