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婦科疾病 > 慎重選擇試管嬰兒醫院 試管嬰兒必須經過七個坎

慎重選擇試管嬰兒醫院 試管嬰兒必須經過七個坎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科學技術的先進和人們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做試管嬰兒作爲父母,但在做試管嬰兒之前也要注意。請慎重選擇試管嬰兒醫院。不要爲了暫時的便利和價格稍低而失去自己生孩子的最後機會。

慎重選擇試管嬰兒醫院 試管嬰兒必須經過七個坎

一傢俬立醫院和公立醫院的比較選擇

1、私立醫院費用高,公立醫院國家補助金,費用合理。

2、私立醫院的醫療保健盛行,包括各種孕育網站,有人僱用醫療託付,患者無法辨別真僞的好壞。

3、設備完整性、公立醫院各種檢查設備齊全,無需借用其他醫院資源。

4、工作人員素質高,公立醫院護士均爲正式工作,正規學校畢業,私立醫院並非每個人都有就業資格。

5、公立醫院多名醫生實驗室工作人員相互配合,每個人都做了自己最擅長的部分,保證了成功率。

6、私立醫院有廣告經費,誇大宣傳,誤導患者;公立醫院不允許誇大。

7、私立醫院的成功率可以做手腳,少數人計算的公立醫院,取卵培育冷凍移植有監視,沒有不負責任的可能性,沒有僞造的可能性。

二不選擇沒有試管嬰兒資格的醫院

試管嬰兒手術精度要求高,實驗室環境要求高,經驗要求高的手術。沒有資格的醫院是某個項目和一些項目沒有達到國家的要求,開展的手術一定有程序和實力的硬缺陷。

三一要注意醫院是否有獨立的輔助生殖中心,如果靠婦科門診,可以證明該醫院開展業務時間不長,技術不成熟。正規試管嬰兒中心的專家都獨立於婦科以外。

四醫院能否做第二代試管嬰兒,能否穿刺取精,如果沒有這項基本技術,可以證明實驗室人員不是專業出身,也不是名人指導,技術能力相當弱。

試管嬰兒必經的7個坎

好的正規醫院不需要做廣告。其次,如果姐妹們找的醫院或醫生所託非人,浪費的金錢可以再掙回來,但浪費的青春歲月卻一去不復返了。由於試管嬰兒的成功率,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

坎一、試管嬰兒初期應注射藥物進行降級調節。有些人對藥物不敏感或因卵巢部分切除後、卵巢功能減退、多囊卵巢等因素無法達到預期的降級目標,需要重新選擇藥物方案。這樣會浪費時間和金錢,但沒有辦法。每個人的反應都可能不同,受到心理上的打擊。

坎二、降低調節成功後,應用尿促性素促進排卵,促進卵泡發育大量成熟,多個卵泡直徑=18毫米時,使用大量促性素(艾澤)36小時內取卵。有些人在使用促排卵藥物後反映不良,卵泡發育只有1~2個,有些人不知道什麼原因卵泡全部排出,下落不明,醫生找不到卵泡,中途廢棄。

坎三,取卵。取卵時,護士會給患者的肌肉注射杜冷丁等止痛針,但絕大多數患者無法消除疼痛,最大限度地減輕疼痛。當然,醫生技術高,手法輕的話不疼(有人證明),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得到雞蛋,沒有得到雞蛋或者得到的雞蛋質量差,不能使用也是徒勞的。

坎四、取卵成功只是八字有一點撇子。3天后等待胚胎移植。極少數人的卵子不受精或受精卵不能繼續發育分裂等。可能是由於卵子質量問題或者精子畸形率高等因素造成的。我自己取了大約10個雞蛋,最後形成了8個胚胎,不是很好嗎?但是,只能使用2個胚胎(質量好),其餘的胚胎形成胎兒的機會很小,勉強懷孕的話多以流產結束。有些夫婦終於等到胚胎移植日,護士說沒有質量好的胚胎,這個週期的期待和治療就會結束。

坎五、胚胎移植後14天的監獄生活,說是監獄-一是臥牀不起,胚胎着牀後可以稍微活動(這樣保險,胚胎不能紮根),我基本上除了大小便、吃飯時下牀外,其餘時間躺在牀上,不能坐很長時間心理監獄-不知道是否會因爲自己的疏忽和疏忽時稍微用力的胚胎有可能掉下來。因爲一直是個謎,所以不知道結果,肚子裏也沒有大的動作,偶爾會感到針刺,很興奮,證明了他的存在。移植後第6天有人檢查尿液,其實是自己折磨自己,尿液檢查的陽性在尿液中HCG濃度足夠高的情況下出現紅線,有時間的窗口,過早檢查不出來反而會打擊自己,有人自暴自棄,購物,玩耍,擅自停藥14日監獄的災害後,期待長期的尿檢,就像等待判決一樣,緊張、興奮、興奮、顫抖、眼淚……

坎六、尿檢陽性,血液檢查HCG的含量和附加價值狀況,瞭解胎兒的發育狀況。試管嬰兒也難免流產、死胎、異位妊娠,要小心。我移植後14天,尿檢陽性證實懷孕成功,同時發現內褲上有少量的血跡,神經再次緊張。初期妊娠有少量出血現象,胚胎生根侵蝕血管是正常現象,不是流產,而是休息,不能繼續注射保護胎兒。

坎七、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只有順利分娩,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其間不能疏忽。個別人早孕後,超聲波檢查發現空囊,無胚芽,無胎心,無胚胎停止發育等,需要清宮。聽說有一個人試管嬰兒成功懷了雙胞胎,可二個月後自然減胎一個,只剩下一個了。在第三個月時由於保胎措施不利和自身的原因,胎死腹中了。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