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意大利的死亡率爲什麼這麼高 意大利疫情爲什麼這麼嚴重

意大利的死亡率爲什麼這麼高 意大利疫情爲什麼這麼嚴重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我們國家的疫情都是來自於國外入境。國外的疫情現在已經非常嚴重了。死亡率最高的是意大利。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意大利的死亡率爲什麼這麼高 意大利疫情爲什麼這麼嚴重。本站帶來相關介紹。

意大利的死亡率爲什麼這麼高

意大利的死亡率爲什麼這麼高 意大利疫情爲什麼這麼嚴重

截至當地時間3月19日18時,意大利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1035例,累計死亡3405例,治癒4440例。目前2498人正接受重症監護治療。相比於前一天,意大利在24個小時內新增確診病例5322例。這是意大利疫情暴發以來,日新增確診病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的最大漲幅。累計死亡病例數已超過中國。

意大利是海外疫情最爲嚴重的國家,過去一週,意大利每日新增病例在2000-4000例之間,新增死亡病例在200-400之間。福克斯新聞稱,這個歐洲老牌的時尚大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陰影下已經成爲“幽靈之國”。

面對來勢兇猛的疫情,意大利政府也不斷加緊防控。早在2月,意大利就封鎖了倫巴第大區和威尼託大區的11個疫情城鎮,是中國之外最早實施封鎖政策的國家。3月10日,由於疫情加重,意大利宣佈封鎖全國,六千萬國民被要求待在家中。意大利總理孔特稱此次疫情是二戰後意大利麪臨的最緊急情況。

 據新華社報道,3月10日,意大利外長迪馬約在與中國外長王毅通話時緊急求助中國,稱意方面臨醫療物資和設備短缺的困難,希望中方幫助解決燃眉之急。3月12日,第一批中國赴意大利抗擊疫情醫療專家組抵達意大利。3月18日,第二批中國赴意大利抗擊疫情醫療專家組一行13人帶着大批物資飛抵意大利米蘭。截至目前,已有兩批中國醫療專家組總計22人在意大利協助當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意大利,何以成疫情重災區

意大利的死亡率爲什麼這麼高 意大利疫情爲什麼這麼嚴重 第2張

意大利成爲重災區,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全歐洲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出現在1月24日的法國,1月31日意大利出現最早確診病例,是兩名來自中國的遊客。當天意大利政府就暫停了所有來自中國的直航,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總理孔特的公開演說中透露着自信:“意大利預防疫情的舉措在歐洲是最嚴格的”。直到2月21日,報告病例數未超過20——此時意大利似乎仍高枕無憂。此後確診病例數忽然開始增加,23日超過一百,29日超過一千,3月10日超過一萬,其增長曲線非常接近一個多月前的武漢。

意大利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超出預期的鐵腕措施。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倫巴第大區——被稱作意大利的“湖北”,恰恰是意大利經濟最發達的大區,下轄11個省,首府爲米蘭,旅遊業、工業非常發達,GDP佔到了全國近四分之一,最早陷入危機,如今已經全面停擺。3月8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稱,意大利實施防疫限制措施,做出了“真正的犧牲”。

當地時間3月9日晚,總理孔特宣佈取消北部省份爲“紅區”的劃分,全國都進入“紅色地區隔離”(isolamento delle zone rosse),限制交通並取消公共活動,全體國民進行自我隔離——所謂的“封國”。

韓國意大利疫情發展對比說明什麼

意大利的死亡率爲什麼這麼高 意大利疫情爲什麼這麼嚴重 第3張

韓國疫情從大邱開始升溫,在日增病例連續幾天高歌猛進後放緩逐次回落,現在已到兩位數。雖然現在下結論還爲時尚早,但綜合檢測條件,收治設施,醫療防護物質等各種情況而言應該算控制住了。 

意大利疫情差不多與韓國同一時段開始,從倫巴第區一路漫延,日增病例勢如破竹,眼下沒有絲毫放緩的跡象,形勢一日日吃緊,愈發不可收拾。要命的是國家醫療系統已不堪重負,物資也極度匱乏,舉國陷入困境和迷茫之中。

爲何政治體制相同,國家規模和經濟也算一個級別的兩個國家會有如此天壤之別?這說明體制不是根本因素,國家硬實力也起不了決定作用。真正的關鍵在文化。

做個假設,如果倒退五十年,中國是否能如今日般控制住疫情?一定能。因爲越是這種大事件,越是到了存亡時刻,最後一錘定音的絕不是技術或什麼物質條件,而是意識或覺悟。

意識或覺悟是什麼?歸根到底就是文化或精神特質。這點在抗美援朝中就得到了印證。美國一位專家研究後說中國遠古的神話都是人類戰勝自然的故事。這就是文化的根脈。正是這樣中國纔不斷會有逆天工程,到了新紀元,則更是奇蹟頻出,世界尊號“基建狂魔"。

其實這次疫情有特效藥嗎?有疫苗嗎?什麼都沒有,用世衛的話來說,中國把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充分調動了主觀能動性,極盡所能地發揮了對物質的影響力,這就是愚公移山的現實版。不是要否認物質的決定性,而是想說,西方對物質的迷信和依賴,包括追求原始本能的自由,纔是危機真正的根源。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