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 受害者有罪論的背後是什麼心理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 受害者有罪論的背後是什麼心理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害者有罪論是最近被提及比較多的一個話題,尤其是在一些案件當中,當受害者發生事情,一些奇奇怪怪的批評聲音就出現了,這是多麼荒謬的,那麼,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背後是什麼心理?下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 受害者有罪論的背後是什麼心理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

近日南京女生遇害事件,引發網友關注,也出現了一些聲音,指責被害女生私生活,批評其“交友隨便”“剛畢業就同居,不檢點”……近些年,侵害事件中,網上都會涌現出針對受害者的批評,這讓人想到“受害者有罪論”,不去指責犯罪分子,反而苛責受害人,出現“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等等論調,警惕惡語相向成二次“加害”受害者的兇手。

以「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爲例,受害者有罪論,論述的就是因爲你這顆蛋有縫了,所以蒼蠅纔會叮你,在「蒼蠅叮蛋」這個迫害行爲上,蛋附有罪責,這便是受害者有罪論。

首先應該明確,受害者有罪論是不合理並且不人道的,可以從風險評估的角度去用這種理論刻薄極端的警醒自己,但不該陷入相關罪論邏輯

畢竟人道社會,講求的是保護弱小,而不是恃強凌弱。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 受害者有罪論的背後是什麼心理 第2張

受害者有罪論的背後是什麼心理

首先,是優越感。很多人肆意嘲諷、貶低、指責受害者,其實是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看,我之所以不是受害者,是因爲我比你聰明,我纔沒有你那麼傻呢。”就好比之前那位遇害的空姐,很多人都會這麼想:我穿得多,所以我沒有被姦殺;就好比明星遭遇網絡暴力,很多人會想:誰讓你賺那麼多,那麼有人氣,就因爲我選擇過普通日子所以不會被網暴。這樣的感受和質問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給自己安慰,因爲如果受害者行爲導致了最終結局,那麼與受害者不同的我,至少是安全的。

其次,是對網絡世界缺乏敬畏。總有人以爲,網絡是虛擬的,沒有人知道電腦或手機的另一端是誰,惡意宣泄情緒也不會承擔責任。但是如果你違法犯罪,執法機關一定會知道你是誰,並且或早或晚天降神兵般的找到你,輕則承擔民事責任,重則承擔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還將承擔刑事責任。

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受害者是否應該爲悲劇負責,那麼請先捫心自問:

如果我/我父母/我孩子是受害者,我會感覺如何?

只有當我們開始懂得同理,而不是一味歸咎於受害者,我們纔可能真正實現一個公正的世界。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 受害者有罪論的背後是什麼心理 第3張

網友看法

每一次對受害者的有罪推論,都是在爲下一次的犯罪做無罪狡辯,使得強姦、性侵、性騷擾的犯罪行爲看起來更加合理。

堅持“受害者有罪論”的人覺得別人遭遇不幸都是活該,他們大概以爲,只要自己不去招惹別人就能永遠避免不幸,同樣可怕的觀點還有惡人無辜論,比如,一個殺人犯,無論有多殘忍,總會有人認爲他是出於無奈才起殺心。比如馬加爵案發生後,很多說他被室友欺負才會殺了他們。事實呢,馬加爵就是一個極端的人,他的室友純屬無辜慘死,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因果關係,受害人與施暴者之間可能都沒有任何衝突,只是因爲施暴者需要發泄,被害人剛好成爲那個無辜的發泄途徑。

我感覺除了法律,沒有人有資格去結束別人的生命。受害者就算真的有問題,但這個"受害"程度也不至於是死亡吧?然而大部分情況我覺得受害者好像沒什麼問題。

對於罪犯而言,ta可以有無數個殺人動機,但無論動機是什麼,都不應該拿受害者的表現爲罪犯開脫。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