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寶典 > 新生兒 > 新生兒顱內出血(一)?寶寶顱內出血(一)

新生兒顱內出血(一)?寶寶顱內出血(一)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生兒顱內出血在新生兒期比較常見,如不早期治療往往會出現神經系統後遺症。什麼原因可引起顱內出血?從新生兒內部的因素分析,生後一週內的嬰兒其凝血功能不健全,包括生理性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彈力纖維發育不完善,所以在缺氧或損傷等病理條件下容易發生顱內出血。而早產兒的凝血功能與血管壁發育更差,其發生顱內出血的傾向較足月兒多見。引起顱內出血的外部因素:一是當新生兒發生窒息時,由於血管的收縮及舒張調節失常,血管擴張、靜脈淤血,隨之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液從血管中漏出;二是在出生時發生產傷,如胎兒頭和骨盤大小不相稱、急產、產鉗助產、吸引產等在生產過程中都可以擠壓胎頭,使顱內血管發生破裂,造成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一)?寶寶顱內出血(一)

所以按臨牀病因分類,顱內出血可分爲缺氧性和產傷性,而按出血部位可分爲: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腦室內出血、腦實質出血、小腦出血等。近年來由於產前監護技術的進步,因產傷所致的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已少見,而早產兒、尤其是孕齡不足32周或體重小於1500克者,及由於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腦實質出血已成爲新生兒顱內出血的主要類型。另外,在農村有些落後的生活習俗,就是產婦不吃蔬菜,假如其嬰兒僅吃母乳,則在生後1個月左右,嬰兒可能出現維生素K缺乏,而使依賴於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導致顱內出血,臨牀上我們稱其爲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所致的顱內出血。

如何診斷顱內出血呢?嚴重的顱內出血可出現娩出時即爲死胎、或娩出後難以建立呼吸,出現抽搐、昏迷等表現,易於診斷。而對於輕中度顱內出血的患兒我們可根據下面的病史及症狀作出診斷。首先他們存在引起顱內出血的高危因素:早產兒、出生前後有窒息以及異常分娩。如存在上述高危因素,新生兒在生後24小時內(少數可在2-3天)出現下列表現應高度懷疑顱內出血:開始爲大腦皮層興奮性增高,表現爲煩躁不安、尖叫、四肢震顫、肌張力增高、眼球顫動、受到輕微刺激易出現四肢抖動、嚴重者可出現抽搐。如病情未得到控制,隨後出現皮層抑制的症狀,表現爲肌張力降低、不哭、不吃奶、嗜睡、對刺激無反應,最終出現昏迷、呼吸暫停或呼吸不規則。除根據臨牀症狀外,目前診斷顱內出血最重要的輔助檢查是頭顱B超和頭顱CT,它能使醫生精確地掌握出血的類型、部位和程度,並對預後作出評估。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