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寶典 > 健康生活 > 真真假假的鱈魚

真真假假的鱈魚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8.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家樂福超市用油魚冒充鱈魚,油魚因含大量難以消化的蠟酯而導致腹瀉(或大便拉出很多油)的事件,把“鱈魚”這種既常見又陌生的魚類食物推到峯谷浪尖。在市面上,有多種被稱爲“鱈魚”的魚,價格從幾元錢一斤到百多元錢一斤不等。毫不奇怪,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事情時有發生。用油魚冒充鱈魚並引起不良事件的報道在2007年就有報道。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安全中心的報告說,截止到2007年1月底,他們已經接到700宗有關此事的報告和查詢。

真真假假的鱈魚

從魚類標準分類的角度,屬於鱈形目鱈科鱈屬的“鱈魚”纔算真正的鱈魚,有三種,分別是大西洋鱈魚(Gadus morhua),格陵蘭鱈魚(Gadus ogac)和太平洋鱈魚(Gadus macrocephalus)。

大西洋鱈魚產量最大,但我們中國人吃的並不多。這種魚生活在大西洋北部,是一種冷水魚,最大可以長到近兩米長,一兩百斤重。目前大西洋鱈魚的年捕撈量在80萬噸上下,而它的價格並不高,2011年,加工過的去骨魚肉價格在每公斤4-6美元左右。我國海域並沒有大西洋鱈魚,而中國卻是歐洲市場最大的大西洋鱈魚產品供應商。原因是俄羅斯等鱈魚捕撈大國紛紛將漁獲在運至中國港口,憑藉着我國較低的人力資源成本我國再加工的鱈魚產品得以行銷世界。

太平洋鱈魚(如圖)不論個頭還是名氣都要小一些,但其外形跟大西洋鱈魚很像,口感也相仿。我國的黃海、渤海是太平洋鱈魚的產地之一,每年的漁獲量也較高,但沿海居民對它興趣不大,煙臺市場價格每斤15元左右。而更多的太平洋鱈魚被用來製成冷凍魚片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

格陵蘭鱈魚由於產量很少,在市場上鮮有露面。

這三種真正的鱈魚都是大頭大嘴胖肚子,身體側面長着明顯的側線,最顯眼的是它們下巴上都長着一根鬍鬚。然而,這些特徵對消費者選購鱈魚其實並無幫助,因爲在超市裏售賣的多是鱈魚塊,沒頭沒嘴沒肚子沒側線也沒鬍鬚。

消費量最大的“鱈魚”並不是上述三種,而是鱈形目鱈科狹鱈屬的黃線狹鱈(Theragra chalcogramma,如圖),它又稱阿拉斯加鱈魚(Alaska Pollock)或明太魚。KFC的鱈魚產品或麥當勞的麥香魚用的就是它。“明太魚”則是韓餐中對它最常見和最經典的稱呼。有些品質好的“蟹足棒”也用它來製作,但國內很多廉價蟹足棒(蟹肉棒)是用澱粉加香精做的,與它毫無關係。

黃線狹鱈沒有鬍鬚,體型偏瘦,但其名頭蓋過上述三種真鱈魚,是目前全球商業捕撈規模第二大的魚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調查,2008年全球共捕撈了270萬噸黃線狹鱈。其中大部分都被做成了肉塊、碎肉和肉糜(再壓制成型)。毫不奇怪,黃線狹鱈的價格要便宜一些。

另外一類便宜的鱈魚是屬於鱈形目無須鱈科的十幾種商業魚類,雖然產量沒有黃線狹鱈那麼多,但是也爲市場貢獻了大量的冷凍魚肉和魚碎肉。有時候這些肉被商家客氣的稱作無須鱈,或者白鱈,而在英文裏它被稱作Hake或者Whiting。

至此,真正名字響亮、價高味美的“鱈魚”還沒有出場。它就是銀鱈魚,化名還有黑鱈和藍鱈。實際上,銀鱈魚並非鱈魚,標準分類中它不屬於鱈形目,而是鮋形目。它的標準名字是裸蓋魚(Anoplopoma fimbria,如圖)。銀鱈魚主要產於太平洋北部,大部分都在阿拉斯加上岸加工。但其主要消費國卻不是美國,而是日本。在日式料理中,銀鱈魚是常備品,用於製作壽司或煎烤等。2011年阿拉斯加離岸的冰凍銀鱈魚切片價格約爲每千克18美元,約合50塊人民幣一斤,算是價格相當昂貴的水產品了。我國雖然不是銀鱈魚的傳統消費國,近些年進口量也在迅速攀升,其中2011年我國進口了1000噸銀鱈魚。

除銀鱈魚(裸蓋魚)外,不是鱈魚勝似鱈魚的“鱈魚”是冰島鱈魚,或者叫扁鱈。它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大的比目魚,標準名是狹鱗庸鰈(Hippoglossus stenolepis,如圖),又叫太平洋大比目魚,如圖。其身材有2.5米長,切片是側扁的,所以得名“扁鱈”。不過,它的產地在太平洋,幾乎與冰島無關,但它爲何叫“冰島鱈魚”呢?那是因爲它常常用以替代冰島地區(大西洋)出產的一種非常美味但產量已極少的魚——庸鰈(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狹鱗庸鰈的價格在每千克15美元左右,算是高檔貨。

上述兩種“仿冒”的鱈魚極大地提升了鱈魚的檔次。而另外一種仿冒的鱈魚——油魚則傷害了鱈魚的形象,堪稱肇事者。油魚因含很多油(包括蠟質)而得名,標準名叫“蛇鯖”,包括異鱗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上圖)和棘鱗蛇鯖(Ruvettus pretiosus,下圖)兩種。它們是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裏的深水魚,既可以冒充鱈魚,又可以冒充白色金槍魚。

根據文獻記載,這些魚類所含的蠟酯約爲體重的20%。這些蠟酯來自於蛇鯖的食物,也就是各種小魚。由於這兩類魚不會分解其食物中自然存在的蠟酯,於是蠟酯囤積在體內,包括魚皮和魚肉。

蠟酯在人體內不會被腸吸收,就通過肛門排出。導致一些消費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例如迅速排出小量黃色或橙色油分;或嚴重腹瀉,並有噁心、嘔吐和頭痛。然而複雜的是,並非所有吃了這些魚類的人都會受影響。對蠟酯的敏感程度似乎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似乎完全不受這些魚類影響,進食後不會出現任何不適。

受影響的人一般會在進食魚類後30分鐘至36小時內出現症狀,以排油腹瀉爲主,並在24至48小時內痊癒。

蠟酯不會透過烹煮或冷凍過程分解。採用能去除大部分魚體油脂的烹調方法(例如烤) 及棄掉煮液湯汁,雖然在理論上可減少蠟酯含量並降低風險,但仍會出現排油腹瀉的問題。

目前國際市場上油魚的價格大約是每千克5美元,相當或者稍稍高於真鱈魚(4~6美元),但遠低於“銀鱈魚”(18美元)或“冰島鱈魚”(15美元)。而且,油魚的口感和營養也不錯,甚至賣相也不次於鱈魚。所以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我國,以及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不限制這種魚的貿易和食用。在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瑞典、丹麥和我國香港地區都允許食用,但必須經過包裝;包裝的標籤上必須詳細列出其商品名和學名,不得與其他魚類混淆;還要在包裝上提示食用的風險和後果,並給出食用建議(通常建議首次食用量不超過6盎司,也就是大約三兩)。只有日本和意大利兩國認爲有必要禁止進口和出售油魚。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