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兩個孩子打架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怎麼看待孩子打架的行爲

兩個孩子打架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怎麼看待孩子打架的行爲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9.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打架應該怎麼處理,怎麼做才能對兩個孩子的影響不是很大。我們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大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偏袒向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孩子們發生打架這種大的事故的時候往往是真的出了很大的問題了,那麼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之間的矛盾合理的化解呢,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孩子之間打架的解決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難免會發生矛盾,孩子之間也是一樣。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傷到其他孩子,或自家孩子吃虧,衝突一發生就趕緊介入。

其實,孩子有自己的處理方法,兩個孩子打架時,家長要做的就一點——觀察。

兩個孩子打架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怎麼看待孩子打架的行爲

孩子打人——觀察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可能出現“打人”行爲,家長要知道,孩子打人不一定是欺負人。

0.5~1歲——探索世界的行爲

寶寶最初通過嘴巴來認識世界,當寶寶學會吸手指的時候,他/她發現自己還有手,然後慢慢地學會控制自己的手。

當寶寶的手部活動越來越熟練後,他/她就會用手去探索外部的世界了。

他看到喜歡的東西,會用手去抓、去搶;看到喜歡的人的,他也會用手去摸、去抓、去打。

這個時候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有趣,哈哈大笑或笑着責怪“這個小壞蛋”,還有些家長會回打寶寶。

家長的這些反應給孩子帶來新奇的感覺——“我打人可以得到爸爸媽媽關注,好有趣!”

所以,1歲之前寶寶無意識的打人行爲,家長最好的方式是無視它,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強化孩子“打”這個動作。

兩個孩子打架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怎麼看待孩子打架的行爲 第2張

1~3歲——不會正確的表達方式

1~3歲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這個時期“打”的動作很可能是情感需求的表達。

比如,兩個寶寶在地板上趴着玩,媽媽們在一旁聊天。忽然一個寶寶摸摸另外一個寶寶的頭和臉,然後開始用手抓。

兩位媽媽都很擔心,於是她們用成年人的語言說:“小朋友之間要團結,不要打人哦!”接着把兩個孩子抱開了。

很可惜,兩個寶寶失去了一次鍛鍊社交能力的機會。“打人”孩子的媽媽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做出示範。

“寶寶想和妹妹打招呼是嗎?可以握手哦!”

同時家長蹲下來,輕輕握住另一個寶寶的手,最後鼓勵孩子做同樣的動作。

孩子正值叛逆期,家長的頻繁說教或強迫孩子道歉只能強化他/她的不當行爲。

3歲+——自控能力或安全感不足

3歲的孩子已經認識了情緒,但孩子的玩具被搶、孩子被小朋友嘲笑和到一個新環境時,孩子都可能出現“打人”行爲。

這個時期“打人”行爲是表達自己的噴怒、不滿、嫉妒等負面情緒。

比如一羣孩子滑滑梯,大兒點的孩子覺得排在前面的孩子動作太慢,直接推了前面的孩子一下。

家長不要妄自評價孩子的行爲,同樣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看到孩子“打人”背後的需求。

家長首先向被打的孩子說抱歉,然後詢問孩子推別人的理由。

孩子不願意說,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來。“你是覺得他走得慢,擋到你了是嗎?你可以直接跟他說。”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沒有錯,但表達情緒的方式可以更文明。

所以,3歲以上的孩子打人,一制止孩子的行爲,二安撫被欺負的孩子,三安撫自己的孩子,四孩子情緒平靜後再進行適當的教育。

孩子被打——觀察孩子和對方家長的反應

兩個孩子打架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怎麼看待孩子打架的行爲 第3張

孩子與小朋友發生了矛盾,自己孩子吃了虧,家長怎樣處理才正確呢?

孩子勢均力敵——家長儘量不介入

家長認爲嚴重至極的矛盾,在孩子眼中可能微乎其微,放手讓孩子去解決問題,給他們充足的空間、時間探索處理矛盾的方法。

這種情況適用於同齡或能平等溝通的孩子。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家長要做引導者,而不是決策者和執行者。要告訴孩子,一定要保證自己的身體不會受到侵害。

兩個孩子打架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怎麼看待孩子打架的行爲 第4張

孩子認識不到錯誤——家長介入以理服人

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問題,比如孩子年齡不對等,或打人的孩子認識不到錯誤,這個時候需要家長以協調爲主要目標的介入。

如果家長表現出離奇的憤怒,很可能讓孩子再次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選擇迴避。

家長先平靜自己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若孩子能明白事理就不是孩子了,要給他/她一些時間來吸收道理。

打人孩子的家長要拋開寵溺孩子的想法,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爲,切不可先替孩子找理由開脫。

家長蠻橫無理——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

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覺得心疼很正常,但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爭取權益。

如果孩子膽子小,不敢反擊,家長不要借題發揮指責孩子,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繪本引讀等方式引導孩子。

家長要強調給孩子,如果打了回去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事後家長會陪同他處理問題。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