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行爲習慣 > 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生活中,有一些我們明明知道不好,但卻仍然做下去,比如熬夜,拖延症等等,這是很多人毛病的通病,那麼,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下面本站小編來說說。

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1、熬夜玩手機,嚴重拖延症,一邊爲此擔心憂慮一邊依舊廢着。

2、不聽網課

3、對家裏人發脾氣

4、擠痘痘

5、喜歡不該喜歡的人

6、暴飲暴食,不能吃辣還偏要爆痘的邊緣試探

7、上網課的時候睡覺

8、大概就是打王者的時候吧,明知道會被氣死,卻還是會開無數把,不到黃河心不死。

9、明知道我交的作業不合格,但還是不認真做,還交上去。

10、吃零食,知道會長胖,但是還是忍不住。

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第2張

明知道有害的事情爲什麼還會去做

人類各種各樣的行爲中,有很多都是對自己有害的,但這卻很正常。

儘管它與極端行爲(濫用藥物、危險性行爲、故意自殘)等駭人行爲聯繫在一起,但心理健康專家表示,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在某種程度上,大多數人都知道他們在做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無論是開車開得太快(或酒後駕車),攝入一些以後會讓自己後悔的東西——吸菸,吸毒還有更惡劣的自殘,這些行爲背後的潛在心理因素基本上是一樣的。

心理學家、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以及Yale Medical School的副教授Peggilee Wupperman表示,大多數時候,當人們從事這種對自己有害的行爲時,“會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它可能是焦慮、悲傷、憤怒、羞恥、困惑,甚至麻木,但無論這種感覺是什麼,它都不那麼令人舒服。對自己有害的行爲似乎是一種避免這種感覺的方式,或者至少在短時間內把它轉變成一種更可控的情緒。

有些人可能會與愛人打架,因爲憤怒比焦慮更容易忍受,或者他們可能會吸食可卡因,將悲傷轉化爲興奮。

不管是採取何種方式,它總是根植於逃避的慾望。

具體採取何種方式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

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 第3張

有時,Wupperman解釋說,這種對自己有害的行爲可能只是某些人習慣了的事情——例如,晚飯後喝一杯或抽一支菸,或者把糖果當作下午的點心。試圖打破這種習慣並讓自己重新適應可能會導致痛苦,而保持這個習慣,即使知道它對我們不好,也會帶來一種熟悉的安心的感覺。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這類行爲都是習慣性的。

據Wupperman說,人們進行自我毀滅行爲的另一個常見原因是,至少在短期內,它可以讓人感覺良好。

“我沒有那麼快樂,但是我知道當我出去喝酒的時候,我知道當我吃蛋糕的時候,我起碼會有一段時間感到快樂,差不多就是這樣,”她解釋道。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危險性行爲、吸菸或其他人們願意做的但對自己有害的事情,因爲他們知道以後可能會後悔,畢竟從長遠來看,酒精和蛋糕並不能解決人們的不滿,甚至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但這似乎是值得爲他們提供的短暫滿足付出的代價。

快樂不是人們尋求的唯一極端感覺。有時還會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可以分散人們注意力的強烈情緒。

看到一堆行爲中的共性而不是個性是很重要的,因爲過於關注他人的極端行爲很可能會導致你忽視自己的有害習慣。

Wupperman說:“這是一種讓那些行爲看起來不那麼極端的人對自己感覺好一點的好辦法——把我們和他們對立起來。這些人會想,有些事情我們以後改了就行,但那些採取極端行爲的人才是真有問題的人,我們不是。他們和我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相反,Brandel說,“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從事對自己有害的行爲——即使是那些遠遠超出我們經驗範圍的行爲——的想法。其他人的行爲可能反映了他們對風險的更大的容忍度,或者是一種不同於我們對自己行爲的情緒管理的方式。但是,以健康、積極的方式應對壞情緒的潛在鬥爭是很普遍的。

當涉及到管理你自我傷害的習慣時,解決辦法其實又回到了學習如何忍受你努力擺脫最初感覺的老路上——它意味着抵制逃避不適的衝動以及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更好地理解你的感受。

通過這種方式,並有意識地剋制自我傷害的應對機制,可能會讓你在那一刻感到難以置信的困難。Wupperman承認,直面這些感覺常常“讓人感覺違反直覺”,“人們通常會盡量讓自己感覺舒服”,但你要努力抑制自己做一些以後會讓你感到後悔的事情的衝動。

這不是一個輕鬆就能實現的過程。對許多人來說,向治療師尋求幫助不失爲一個好辦法。Wupperman說:“你可以找一個看起來不那麼愛評判的治療師。”因爲批評或品頭論足更有可能導致糟糕的治療結果,而不是讓你擺脫壞習慣。她還建議治療師的角色不應該過於被動。理想的治療師應該積極參與這一過程,爲患者提供策略和應對機制,幫助他們克服那些衝動的行爲。

“隨着時間的推移,如果你學會了忍受和避免衝動感,這類自我傷害的行爲實際上就會減少,” Wupperman表示,“你會覺得你不像過去那樣,被這一習慣支配了。”

以上就是有關生活中有哪些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明知道不好卻還要做的事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