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寶典 > 健康生活 > 同性戀形成的綜合性分析及其影響因素

同性戀形成的綜合性分析及其影響因素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1年4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正式出版。在這一診斷標準制定中,我參與其中的主要工作,關於同性戀的部分有了重大的改變。診斷標準認爲性指向從性愛本身來說,不一定異常。也就是說同性戀本身並不意味着判斷能力,穩定性,可信賴性或一般社會或職業能力的損害。

同性戀形成的綜合性分析及其影響因素

很多人認爲同性戀就是與同性別的個體發生性接觸。事實上這個定義並不完整。同性戀者是指“他最初的性、心理、情感以及社會方面的興趣在同性的人身上,即使這些興趣或許並不能被完全地表達出來”。大量的理論試圖解釋性傾向尤其是同性戀是如何產生的。多年來,人們做了大量研究,但仍未得到確切的科學解釋。儘管如此,我們一起回顧對同性戀研究的路線,對我們認識這一羣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物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

許多研究者認爲同性戀傾向發生發展與生活事件,父母類型或個人心理特徵相關。不愉快的異性戀經歷或者缺少吸引異性的能力有時被認爲是導致一個人成爲或選擇成爲同性戀的原因。同性戀者比其他人的吸引力差是人們普遍的想法。

精神分析學理論暗示兒時的經歷和與父母的關係均是同性戀產生的原因:與父親或母親的關係是同性戀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他認爲在“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我們都經歷了一個“同性戀的”階段,他認爲如果男孩子與他們的父親關係惡劣而與母親非常親近,他們會固定在這個同性戀階段;而如果一個女人羨慕陰莖,那麼相同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她身上。儘管這些模式在一些實例中存在,許多同性戀者不適合這個模式確實是一個事實——就是說,他們的母親的作用不是那麼突出,他們的父親也不是在感情上遠離他們。而且同時,大量的異性戀者生長也確實生長在這種廣泛存在的家庭模式中。

一條研究途徑是研究成年人的激素水平,一些研究者考慮到激素可能會導致同性戀。然而尚沒有好的對照實驗研究能夠發現,在血液中異性戀和同性戀的成年男性的激素水平有什麼不同。並且即使發現有固有的差異,也很難判斷它們是性傾向的原因還是結果。由於受到了社會的壓力,很多同性戀者經歷的壓力和焦慮本身就可能會影響到激素水平。許多研究者相信,成年人的激素水平與性傾向的成因無關,因爲性傾向是在成年之前就已經確立了。

另外一條研究途徑是研究出生前的激素水平,它們可以改變胎兒大腦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發育。一些研究者相信出生前的激素水平可以影響性傾向的形成。動物實驗室研究已經證實在出生前應用激素可以使女胎男性化以及男胎女性化。這使得動物成熟後,出現另一性別的社會行爲和求偶行爲。

有研究報道男性同性戀者和男性異性戀者大腦結構的不同,這可能會成爲性傾向起因的生物學基礎。發現同性戀男性的下丘腦前角是異性戀男性的一半,而下丘腦前角是大腦中能影響性行爲的部分。

第三個研究線索是提出遺傳因素導致同性戀的可能性。研究者研究了三個全是男性的小組:同卵雙生、異卵雙生和領養的兄弟。發現當兄弟中的一人是同性戀時,另一人也爲同性戀的比例在同卵雙生子爲52%,異卵雙生子爲22%,領養的兄弟爲11%。一個與此類似的在女性中的研究發現了相同的模式。這些結果證明同性戀的產生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環境因素造成的,但同卵雙生子組與另外兩組之間表現出的巨大差異,有力地證明了基因組成可以導致性傾向的產生。

同性戀的生物學原因的證據導致了一些重要的論點的出現。假如同性戀被發現是以生物學爲基礎的,那麼認爲同性戀是非天生的這一假設將受到衝擊,因爲人們生物學上內在的某些東西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社會也因此可能會更加易於接受同性戀。相信同性戀是“天生的”那些人較那些認爲同性戀是選擇和習得的人來說,對同性戀者採取了更加積極的,樂於接受的態度。還有,同性戀是否是生物學所導致,使得人們的觀點差不多被均衡地分成了兩派。在一個調查中,44%的被調查者認爲同性戀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而43%的人認爲它是人們所不能改變的。

假如同性戀被證實是以生物學爲基礎的,那麼會產生什麼額外的結果呢?其中之一是,那些責怪自己的父母或被其他人責備做了他們認爲是離經叛道的事的父母,擺脫了他們的罪惡感。假如性別的不符在生物學的基礎上被接受,那麼社會對性別角色行爲的期待可能會變得更加靈活。在另一方面,假如同性戀被展示是由生物學因素引起,並且同性戀者被標示上有生物學的“缺陷”,那麼通過人工流產的方式消滅同性戀或使用生物工程學的方法去預防同性戀,或在子宮中改變同性戀,都可能會被實施。

從罪惡到病態再到正常化

在20世紀中葉,對同性戀的社會態度有了一個轉變。認爲同性戀者是罪人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爲他們是“病態”的想法所代替。醫學和心理學工作者使用了很多激烈的治療方法來努力治癒同性戀這種“疾病”。在19世紀諸如切除生殖器這樣的外科手術得到開展。後來到1951年,腦白質切除術(分離大腦前葉的神經纖維的腦外科手術)作爲對同性戀的一種“治療方法”開展起來。心理治療、藥物、激素、催眠、電擊療法和厭惡療法(在同性戀刺激的同時給予使人嘔吐的藥物或電擊)也都曾被應用過。如今,通過幾十年的研究推翻了同性戀是“病態”的觀念。第一個主要的研究是對比非病態的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的適應性並沒有發現兩組人羣有明顯的差異。進一步的研究支持這些發現。“那些最終對同性戀妥協的,不後悔同性戀性傾向的,和可以有效發揮性和社會作用的同性戀者,並不比異性戀男女有更多的心理壓力”。

生活方式與自我接受

不能依據激素的水平和精神健康狀況,把同性戀者從異性戀者中清楚的劃分出來。這可以推出另一個觀點:同性戀者的生活方式和異性戀者的生活方式一樣多姿多彩。所有社會階層、職業、種族、宗教、以及政黨的信仰在同性戀者中普遍存在。同性戀者唯一共通的特徵是他們對同性別的人有情感和性滿足的需求,還有他們都經歷過來自於敵對他們的社會環境中的壓力。

儘管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並且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人們對他們依然存在着典型模式化的看法。大部分的典型模式與同性戀者個人的穿着打扮有關。確實有一些同性戀的人按照一些固有的形式穿着打扮和爲人處事。能夠辨認出是同性戀男性的特徵通常包括:誇張的“女性”姿勢以及緊身且華麗的衣着;相對應的,能夠典型地認出是同性戀女性的典型特徵包括:短髮和高度“男性”化的衣着和手勢。

意識到自己同性戀性傾向的重要步驟就是接受它。自我接受通常是困難的,因爲它牽涉到必須克服內心對同性戀的牴觸以及社會上對同性戀的憎惡的觀點,由於這些困難,男性同性戀青少年嘗試自殺的可能性較男性異性戀青少年高七倍。十幾歲的女性同性戀者試圖自殺的可能性只比正常的女孩高一點兒。孤獨、缺乏自尊、以及身體和語言的羞辱通常是試圖自殺的原因。對於同性戀的男女青少年來說,至少找一個支持他們、沒有偏見的成年人談談心,是很有幫助的;家庭的支持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我們的研究與國際接軌

通過當前對同性戀的研究——美國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協會不再將同性戀歸爲精神疾病——大多數的治療和諮詢工作者已經改變了治療的焦點。在國內,同樣有許多精神科專家共同參與制定了《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作爲參與該工作成員之一,我們來到同性戀社區,而不是在精神科門診中收集樣本,充分說明我們對同性戀的課題是認真和開放的。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對同性戀的重新認識起到重要作用。結論認爲同性戀作爲一種性愛活動不一定是異常的。如果同性戀中有的人在個人性指向或性發育過程中,曾感到焦慮、抑鬱,甚至痛苦,或者感到猶豫不決,有的希望改變爲異性戀。這樣的情況,提供精神科醫學和心理學的服務是必要的。我們這種做法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定一致。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中也納入了同性戀,其表述爲:同性戀者中也確實存在非和諧性同性戀需要醫學幫助的人。在制定新標準時,我們至少跟蹤51位同性戀者一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有6例伴有心理問題的。值得注意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美國曾經是同性戀者,但後來經過精神科或臨牀心理學家的醫學幫助,改變爲異性戀者的,他們回顧過去的同性戀狀態,自己認爲過去是不正常的,所以,他們積極抗議的是從精神病診斷標準裏取消同性戀名稱。

在目前,想通過醫學、心理治療或者其它手段來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還是相當困難的,這是針對素質性同性戀而言的,一是幫助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明白同性戀者的智力和能力並不比異性戀者差,一樣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可以爲社會做貢獻,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認爲同性戀並不等同於“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另外在接受自己是同性戀的同時,也要接受社會上許多人對同性戀的態度,因爲人們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都會有好奇和不理解,這也是正常的。尋求歸屬的需求是人類發自內心的特徵。對於許多同性戀者來說,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工作者們不再認爲必須通過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傾向來“治癒”他們,而是開始努力幫助他們去愛、去生活、去工作。但是對於青春期有性取向困擾的孩子,我們有很好的幫助家庭和孩子臨牀實踐經驗。

總之,同性戀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儘管原因未明。同性戀不是當事人故意所爲,也不是習得的,因此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性指向本身不負責任,與不道德或罪錯無關。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