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寶典 > 健康生活 > 膽囊的過度切除與對策

膽囊的過度切除與對策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3.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一直是醫療和社會領域中的一項艱鉅改革任務。它除了醫療結構和體制的因素外,過度醫療也有其責任。

膽囊的過度切除與對策

所謂“過度醫療”是指在醫療行爲過程中出現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手術)、過度用藥、過度濫測等等的總稱。其中以過度檢查和過度用藥尤爲突顯。評判一項治療是否存在過度或矯枉過正的前提是必需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如果其標準發生了變化或者標準不能與時俱進,用新的標準或觀念再來衡量原有做法,這樣就會出現過度或矯枉過正(當然,這僅從學術層面上來分析的)。

從所周知,醫學是一門以經驗爲主的學科,它從來就是從失敗中走向成熟,並且它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完美。出現錯誤並能從錯誤中走出,這纔是真正的科學。許多外科手術都經歷着這樣的一個過程,如乳腺癌的手術,疝的手術,膽囊切除等。

一 當前膽囊確實存在過度切除現象

我們先回顧一下膽囊切除的歷史:膽囊的“留與去”的爭執始終遵循着這樣一種樸素思維“膽囊結石的治療最爲通俗的觀點就是剖開膽囊去掉結石。爲了去掉結石而將膽囊切除,這種看似愚蠢的膽囊切除法卻能在當前解除很多的問題,所以一直沿用到今”。這種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一直規範着我們的思維――保膽、切膽、保膽與切膽並存,這個過程與乳腺癌的手術治療史極爲相似。

1 原始保膽時期:1867年Bobbos在切除腹部腫瘤時,偶然將膽囊剖開取出結石,並取得良好效果,隨之迅速開展,但經歷一個時期後,出現了80%的病人膽囊結石復了,“高複發率”最終將切開取石術淘汰。這就是手術治療膽囊結石的開始,也稱之爲原始保膽時期,以其“高複發率”之弊端而宣告失敗。目前絕大多數外科醫生仍然接受着一百餘年前的觀念,因此,如果病人提到保膽時,他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一百多年前就廢棄的手術,現在還在做,真的不可思議!”。

2 傳統膽囊切除時期(Langenbuch手術時代):1882年Langenbuch完成首例膽囊切除術成功至今天,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百餘年的實踐證明:傳統的膽囊切除術雖然不符合生理,但它已被公認爲一種安全的、最有效的治療膽囊良性疾病有效方法。它挽救了許多病人生命併爲病人解除了痛苦,其功不可抹。在苦無良策的情況下,世界各地外科醫生不得已而沿用至今。所以,我們又稱之爲Langenbuch手術時代。因此,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正統教科書是完全摒棄膽囊切開取石的保膽做法。其根本原因就是有80%復發及目前沒有預防結石形成的方法。

3 微創膽囊切除時期(腹腔鏡膽囊切除):1987年Mouret醫生首次在人體用腹腔鏡方法切除膽囊成功,1988年Dbois率先在電視腹腔鏡下實行膽囊切除術獲得成功,國內從1991年起開展了腹腔鏡技術。我們能看出,腹腔鏡技術能在臨牀廣泛應用,就是從切除膽囊開始的。腹腔鏡切除膽囊在原則上並沒有更改傳統膽囊切除這一原則,只是在入路上不同而已。而腹腔鏡膽囊切除開展廿多年來並未根本改變百年開腹膽囊切除所產生的生理影響手術和併發症發生率。相反,有的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還更高:腹腔鏡膽囊切除所致的醫源性膽道損傷已成爲21世紀膽道外科新的難題。我認爲是微創與否的重要標誌:對人體局部和全身創傷最輕微的手術、臟器功能的干擾和保護程度、對人體長遠影響等等,而不單指對腹壁的創傷。腹腔鏡器械再先進,它也是以切除有功能的膽囊、破壞機體內環境平衡爲代價來換取體表美容和腹壁的微小創傷。

我們都知道,腹腔鏡是一種新型的,有別於傳統開放的手術方式。操作醫生不但要熟知開放手術下的解剖,而且還要掌握腹腔鏡下的操作特點。因此,操作者必須具備外科手術醫生和內鏡醫生的雙重技能。這是一種新型人才,需要重新組合。在這種特殊人才形成期,必然會有大量的外科醫生和內鏡醫生逐漸成爲這種新型人才。那麼,他們的出現,首先是從膽囊切除開始,要選擇這樣的病人手術,膽囊最好是沒有炎症和粘連,這樣,無症狀的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病人就是最好的選擇病例,再加上所謂的“微創的誘惑”,大多數膽囊結石和息肉的病人自然就會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膽囊切除的量,而其中確實有很多的病人並不一定要切除膽囊。這就是膽囊的過度切除的根本原因。

4 保膽與切膽並存時期:隨着內窺鏡在臨牀上的廣泛應用,它將外科醫生的視野延伸至膽囊內,通過內鏡,我們可瞭解膽囊腔內的全貌,實現了將膽囊內的結石達到鏡下全部取淨的程度,大大減少了膽囊結石的殘留。複發率由80%降到10%以下(復發的標準爲一年後查出結石爲復發,一年內爲結石殘留),膽道鏡下直視瞭解膽囊息肉的外觀,並取到息肉組織進行活檢,根所病理診斷選擇是膽囊的去留,因此,從90年代中期,國內又出現了保留有功能膽囊的呼聲,尤其是對膽囊息肉的病人。

二 保留膽囊受到的拷問

從外科技術層面上來講,保留膽囊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是,保留膽囊後結石和息肉的複發率纔是關鍵性的問題。“保膽手術的複發率過高”,“被放棄過”。這一觀念在外科醫生的頭腦中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其原因就是我們目前並沒有預防結石和息肉的措施。這就要求我們嚴格選擇病例,術中儘可能達到鏡下取淨,加強術後隨訪,瞭解真實的複發率。如果通過內鏡下取淨結石和息肉,就能大大減少了結石的殘留。如果一年內沒有結石,我們就可以認爲膽囊已經恢復到無結石狀態。再長結石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理論是這樣的,實踐也證實:我科於1995年開始保膽手術,經歷了腹壁小切口膽鏡保膽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二個時期。手術病例近1000例。初期一年複發率爲6.78%,通過嚴格適應症後下降到5.12%,五年複發率爲9。76%,與正常人羣發病率相仿。可以說膽道鏡下取石保膽已達到“治癒”膽囊結石的目的。我建議那些對此有偏見的外科醫生多多瞭解內鏡的知識與作用,內鏡時代的來臨,我們要適時而變,我們要善於打破一些固有的常規,即不能過於迷信內鏡,也不能一棍子將它打入冷宮,要客觀地看待,合理的運用。

三 及時扼制膽囊的過度切除是時候了

膽囊不是可有可無的器官。現已經發現膽囊在消化、代謝、免疫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必要時還是修復膽道缺損最理想的自體材料。膽囊切除對人體產生很多不良影響、疾病、亞疾病、亞健康狀態,都是最好的證明(詳見:《膽囊切除術和切除膽囊後對身體有何影響?》)。

人們認爲腹腔鏡切除膽囊是微創手術的代表,其實在這裏存在很大的誤區。廣義上的微創手術,應該對人體局部和全身創傷最輕微的手術。而臟器功能的保護程度和對人體長遠影響,應該是微創與否的重要標誌。而腹腔鏡器械再先進,也是以切除有功能的膽囊、破壞機體內環境平衡爲代價來換取體表美容的手術。近20年來蓬勃興起的腹腔鏡切膽比賽,未能克服膽囊切除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反面增加了醫源性的膽道損傷。膽道損傷的特殊性和嚴重性,使之成爲21世紀膽道外科新的難題。

我國大約有10%的成年人患有膽囊結石。在中年婦女中,膽石症的發病率高達15%。在西方國家及我國一些大城市的醫院中,因膽石症住院手術的病人已經超過闌尾炎,成爲名副其實的外科第一疾病。膽囊息肉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爲3%~6% ,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正常人羣中有5%的被檢出爲膽囊息肉。臨牀統計資料又表明膽囊息肉病人中82%都屬於非腫瘤性病變。只有10%左右的息肉可以肯定轉爲癌。如果將這些腫囊結石和息肉的病人一律切除膽囊,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度切除,它不僅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最後還會成爲成爲社會經濟的問題。因此,對於膽囊良性疾病,是切膽還是保膽,不僅是自然科學的問題,還牽涉到更廣泛的社會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等哲學問題。所以,醫生在診療工作中,應該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能少不多、能省不費、能保不切、能修不毀”,用科學的思維、先進的理念、高超的技術,在解除患者病痛,減輕不良反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這也是每位醫務工作者今後努力的方向。

以擴大膽囊切除指症爲特徵的過度治療現象,不僅學術上存在缺陷,在哲學思想上也有明顯的不足。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經》第一章就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傳統文化要求中國人保持完整的身體,這是孝道的開始。這樣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膽結石、膽息肉病人有着強烈的保留膽囊的願望,甚至喊出“誓與膽共存亡”的心聲。這並非愚昧之舉措。從現代醫學生理上來講,這也是有很強的理論依據的。只可惜現代西醫在膽囊切除術誕生的120餘年裏,一直沒能找到替代膽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在上個世紀裏,中國人一直在忍受着不得以毀傷源於父母的身體。現在已經是膽囊切除與保留膽囊並存的時代了。這一觀念的改變,這也驗證了事物發展的真理:對事物的認識都是由一個極端走向別一個極端,最後迴歸到中位,也符合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學說。

保留有功能的膽囊,減少治療給患者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是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重要戰略目標。那一種方法最符合、最接近、或經努力最可能達到這一目標?

2007年12月,“全國首屆內鏡微創保膽取石(息肉)學術大會”討論了《微創保膽取石(息肉)的技術操作規範》。該技術規範的制定與公佈將使全國的微創保膽技術更加規範統一,使內鏡微創保膽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及時扼制膽囊的過度切除現象是時候了,膽囊功能良好的患者,保膽取石、取息肉手術就成了最科學的選擇。因此,外科醫生和廣大的結石息肉病人,應該大聲疾呼:“刀下留膽!”、迴歸自然。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