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寶典 > 健康生活 > 精神病患者傷人能否避免

精神病患者傷人能否避免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9.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0%重性精神病人有攻擊性

精神病患者傷人能否避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但公衆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5成,就診率更低。另有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

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患,約佔疾病總負擔的1/5,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率將升至1/4。

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以至於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把精神病與暴力劃等號。其實,精神病的表現多種多樣,衝動、攻擊行爲只是衆多症狀的一部分,常出現於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約10%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衝動、攻擊行爲,這個比例其實與普通人羣衝動、攻擊行爲的發生概率相近。但發生在精神病人中的衝動、攻擊行爲之所以引起人們關注、導致大家恐懼,是因爲精神病患者的衝動、攻擊行爲具有突發性、不可預見性、殘暴性等特點,同時難以防範、後果嚴重。因此,加強重性精神病的管理已經成爲大家的共識,2013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明確了各級政府、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以及精神病患者監護人在精神病管理方面的責任,爲加強精神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不及時診治易引發意外

我國精神病患者人數龐大,但相關醫療機構數量不足,按照現有註冊精神科醫師統計,專業醫師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1∶800,加上較爲嚴重的歧視現象,很多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診治。精神病人引發意外事件原因複雜,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及時診治。

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不願意接受治療,究其原因是由於普遍存在的歧視和病恥感。如果我們能爲病人創造寬鬆的環境,以更加包容、理解、尊重的態度與他們相處,就會避免或減少這些隱患。精神疾病同其它疾病一樣,可防、可控。

然而,多數人由於對精神病的不瞭解而產生恐懼、歧視,本來應該當面說、大聲說的一些看法、想法,卻是小心翼翼地私下說、小聲說,結果使本來就以敏感多疑爲症狀的患者更加敏感,甚至引發憤怒情緒。精神病患者和其他人一樣也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認可,所以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要多鼓勵並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而不是過多地表達無奈、不屑,甚至反覆提及“有病”、“不正常”等字眼。對於偶然遇到有攻擊傾向的患者,不要試圖用暴力遏止,更不能激怒他,而是要在儘量安撫的基礎上,選擇報警或者撥打急救電話,請專業人士來處置。

家屬“滅火器”很關鍵

從一般心理障礙到嚴重精神疾患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他們中的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和常人毫無二致,但這並不意味着完全健康。當其中一些人面臨就業、婚姻、子女、養老等生存壓力時,其無助和挫折都可能成爲一觸即發的“引信”,瞬間點燃“炸藥包”,而家屬在“滅火”方面則發揮着重要作用。

精神病系統治療包括急性期治療、鞏固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只有系統的治療,才能儘量減少病情的波動、復發。督促患者系統治療,是家屬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平時,家屬要督促患者定期複診、按時服藥,善於發現病情波動的蛛絲馬跡,確保患者病情穩定。需要提醒的是,家屬易犯以下幾個錯誤:否認家人有精神疾病,諱疾忌醫,延誤治療時機;過分害怕藥物副作用而不給患者用藥;求治心切,頻繁換藥;見好就收,擅自停藥。

家屬是患者戰勝疾病的幫手、朋友,要善於發現患者的長處和進步,適當忽略患者自身的不足,幫助患者增強信心;家屬對病人既不要過度保護,也不要放任自流,應放手讓病人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時給予必要指導和幫助;衝動攻擊行爲與其它症狀一樣,能通過治療得到良好控制,不能因爲病人曾出現過這樣的行爲就擔心害怕,而將病人丟棄在醫院。大家共同做好精神病的管控工作,才能將精神病的肇事肇禍風險降到最低。

警惕5大高危因素

有研究顯示,發病年齡早、患病時間短、男性、家庭負擔重、監護差,是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的高危因素,而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控體系能將這種風險降至最低。

這個防控體系包括提供急性期治療的各級醫療機構,提供恢復社會功能治療的康復機構,提供精神病服務的社區機構。在這樣一個體系裏,急性期患者能及時門診、住院治療;穩定期患者能得到康復訓練;出院的患者有人管理;對居家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指導患者服藥和開展康復訓練;對患者的監護人進行精神衛生知識和看護知識的培訓。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