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行爲習慣 > 年輕人爲什麼迴避或抗拒社交 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有什麼區別

年輕人爲什麼迴避或抗拒社交 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有什麼區別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很多年輕人對社交是非常回避或者抗拒的,這和他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以及生活方式有關,更多的是線上社交方式,那麼,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有什麼區別?下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年輕人爲什麼迴避或抗拒社交 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有什麼區別

年輕人爲什麼迴避或抗拒社交

首先要看到,在社會快速變遷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年輕人,是社交方式變革的親歷者,他們的人際交往註定呈現出新的特點。

由易觀智庫和騰訊QQ發佈的《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顯示,90後青年羣體已習慣了“自我軸心”式的成長,“孤獨”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狀態——“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童年的回憶裏就充滿孤獨的色彩;他們在高樓大廈中成長,忙碌的父母顧不上他們;鋼筋水泥阻隔了孩子們的社交機會,他們逐漸習慣了自己玩耍。”

隨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多數年輕人在以“小家庭”爲主的社會單元中長大,缺少傳統社會交往中諸如親戚、鄰里關係的體驗。例如不少90後表示由於親戚隔閡巨大,不會經常走動:“我們早早爲了讀書、爲了打工背井離鄉,與家人尚且有些距離,更別提親戚交往了。”

與成長過程中單薄的人際交往體驗相伴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交往本身的複雜化。

場景在泛化,無時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聯網是二十四小時運轉的。手機裏永遠有無數個小紅點等着打開:羣打卡、班級通知、好友寒暄、同學邀約、社團活動……必須一個個認真處理。”在大三學生韓雪的眼中,社交始終與壓力相伴。

年輕人爲什麼迴避或抗拒社交 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有什麼區別 第2張

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有什麼區別

虛擬和現實最大的區別在於社交的雙方是否身體在場,當下的虛擬社交雖說可以視頻在線但是至多隻能算是虛擬的身體在場,對於現實生活中社交雙方共情的實現還是成都有限。

加上虛擬空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陌生人的聚集地,可能網絡環境下陌生人基於共同興趣愛好的交集會形成網絡共同體,但是這種共同體缺乏規則約束,因而只能說是弱關係連接,終究是比不過現實生活中強關係連接的熟人社交的。

虛擬中的男男女女可以無話不說,現實中能做到嗎?
答案是不能的。
網絡中,你可能對另外一個人破口大罵,現實中你敢嗎?
不對對方打死算不錯了。
網絡中,你可以盡情的發揮自己的特長,能說會道,現實中你可能話都不願意多說。
所以,正因爲虛擬與現實中有很多差異,現實中你會有所顧忌,虛擬社交,你可以肆無忌憚,盡情發揮,不過要有道德底線,一旦越界,你是違法行爲。
虛擬社交,確實是很多人的精神食糧,一天不吃飯可以,一天不玩手機或者電腦,恐怕你很難忍受,除非你太忙了。

年輕人爲什麼迴避或抗拒社交 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有什麼區別 第3張

社交恐懼症的危害

社交恐懼症是最近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的一種恐懼症表現,它是害羞的極端表現。它的出現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

社交恐懼症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

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懼症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爲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爲別人也會那樣想。

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鬱,從而使得社交恐懼的症狀進一步惡化。

許多社交恐懼症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功能在雜糅,無處不社交。“我們的社交活動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讓人反胃的程度,就連搶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也要‘邀請好友來幫我提速’。”網友在調查中反饋道。

在這樣的矛盾下,一些年輕人自稱“社恐”青年,也就有跡可循了。“社恐”這個標籤,更像是他們手中的盾。在真實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這張盾牌,應對無孔不入的社交壓力。

“說社交降級可能有點誇張,從某個角度講,這也是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自我適應。”心理學專業學生曉婷說,很多“社恐”青年推崇的新式“社交禮儀”,如用微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等,核心是保持恰當的社交距離,給彼此一點自由輕鬆的空間。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