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婦科疾病 > 日本有望在半年內設立卵子銀行

日本有望在半年內設立卵子銀行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日本NHK網站報道,日本NPO(某非營利組織)希望設立卵子銀行,爲某種疾病引起不育的女性提供卵子,讓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實現生育夢想。該組織的發言人稱,目前已召集了100多名捐贈者,已有3名女性找到了合適的卵子捐贈者。據預計,如果一切順利,日本國內在半年之內將成功設立卵子銀行,向需要的家庭提供卵子。

日本有望在半年內設立卵子銀行

經常聽說精子捐贈,但很少聽說卵子捐贈。以下小編揭開卵子捐贈的神祕面紗:

卵子捐贈面臨什麼常見問題?

醫生如何收集卵子?

捐贈卵子的過程一點也不簡單,捐贈者也會感到痛苦。經過層層篩選入選的候選人必須經過數週的醫療治療程序。首先,捐贈者和準備植入胚胎的婦女的生理期應調整到同步。一般來說,她們服用避孕丸,然後注射Lupron(分泌性腺激素合成激素)這種合成物抑制排卵,同步調節生理週期。

捐贈者的生理週期發生變化後,現在必須服用刺激生育的藥物,提高排卵量。同樣,準備接受胚胎的女性也必須吃這種藥。爲了刺激捐贈者產生大量含卵子的小囊,捐贈者必須注射7~11天的刺激生育激素。在此期間,捐贈者每隔一天接受血液檢查,醫生可以控制激素水平。除此之外,捐必須定期接受超聲波檢查。收集卵子前36小時,醫生要向捐贈者注射人體絨毛性腺激素,準備釋放卵子。

捐贈者有什麼危險嗎?

卵子的收集在捐贈者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工具是針,通常醫生會取10到20個卵子。取這麼多是因爲並非所有卵子都好——根據代孕媽媽網站的說法。代孕媽媽網站由曾經捐贈卵子的女性和代孕媽媽設計運營。有些卵子還不成熟,有些過於成熟。

代孕媽媽網站的一位管理者麗莎曾經捐贈卵子,她說捐贈過程是有價值的經驗。但是,她對我說,有時會發生危險。她寫道,一些罕見的例子發生了卵巢過度刺激的症狀,捐贈者必須在排卵恢復正常之前留下醫生。更少見的例子是卵巢破裂,可能永遠不會剩下或死亡。同時,麗莎向準備捐贈卵子的女性保證。我想強調的是,這些例子極爲罕見。我有兩次捐卵的奇妙經歷……第二次一直保持冷靜,幫助醫生數數他收集了我的卵子。誰決定多餘胚胎的命運?

現代胚胎遇到很多不同的命運,被冷藏、盜竊、流失、研究,或者早產幾周。2001年的整個夏天,到處都充滿了關於胚胎的新聞,最重要的新聞是總統布什考慮建立幹細胞研究的建議。用於遺傳研究的胚胎,包括治療不育診所、爲不育夫婦準備試管嬰兒移植的胚胎。

孩子到底是誰的?

隨後的海倫比斯利事件引起了胚胎的關注。海倫是來自英國什魯斯伯裏的代孕母親。她準備起訴三藩市的一對夫妻,要得到她懷的雙胞胎寶寶的父母權。這對夫婦和海倫曾達成協議,如果海倫懷了一個孩子,他們付她20000美元。孩子是捐贈者的卵子和丈夫的精子結合而成的。協議中也有選擇性的項目。如果有很多胎兒,就會流產。

海倫說,懷孕第12周進行協商的選擇。但是,海倫最終得知她懷了雙胞胎,根據協議她流失了其中一人,她的懷孕時間已經是第13周了。考慮到她自己的健康,胎兒太大不適合流產,海倫拒絕了。她提出讓寶寶收養的要求,同時海倫還提出夫妻應該給她額外的賠償。

但是夫妻不想要那麼多的孩子,也保留了遺傳物質的權利,海倫只是容器。這只是許多現代生育程序中發生的例子。胚胎也是鮮活的生命

大約10年前,加州大學生殖健康中心的醫生未經客戶同意,將更多的冷藏胚胎交給其他不育夫婦或其他研究中心。事件被揭發後,有30多起訴訟。生理上的父母不同意生孩子,現在的父母就像偷東西的小偷一樣。誰可以說是否當初把這些胚胎扔掉事情就會好點呢?

卵子捐獻應當知道的6大常識

常識1:

對捐卵志願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卵巢功能良好,沒有任何傳染病,一般抽菸喝酒,夜生活比較多,生活不規律,例假不正常的人,基本卵巢功能都不會太好,在例假第二天做B超檢查,如果卵泡在8個以下,基本都不符合供卵要求。

常識2:

取卵過程是否疼痛:取卵取雞蛋是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進行的,取雞蛋的時間通常是7~10分鐘,在整個過程中,捐贈雞蛋的志願者沒有任何感覺。

常識3:

捐贈雞蛋後,取雞蛋後禁止同室半個月,飲食以清淡爲主,不喝水,多喝利尿飲料。

常識4:

捐贈雞蛋後經常出現的情況:取雞蛋後,偶爾有下腹膨脹的感覺,正常,幾天後自己消失的飲用水過多的話,腹水會發生,所以必須馬上去醫院就診。

常識5:

每月可以捐贈雞蛋嗎?不,世界臨牀研究表明,一個女人一生可以提供5次雞蛋,每次提供雞蛋相隔3個月,對健康沒有損害。

常識6:

捐贈卵子會傷害身體嗎?女性每月排出優質卵子,取卵子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使多個卵子成熟,然後取出,對身體有傷害,休息後可以恢復,自己擅自用藥刺激卵巢,產生不良影響。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