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用藥指南 > 太原製藥廠興亡深思錄

太原製藥廠興亡深思錄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藥之興亡(作者:兵馬俑)

太原製藥廠興亡深思錄

前言

太原製藥廠是個歷史悠久的囯有大型製藥企業,曾經頭戴國內“四大家族”的光環燦爛多時,誰也沒想到,有一天它會轟然倒塌,破產倒閉,從地球上消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世間的普遍規律,太原製藥廠的興亡史,似乎也印證了這句老話。

在跌宕起伏,瞬間萬變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回顧一下它的興亡成敗,或許對後人不無補益。

(蘇式風格的廠門樓)

(一)

太藥位於太原市河西區化工路,佔地面積66萬平方米,1954年籌建,原名太原磺胺廠,58年建成後定名太原製藥廠,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由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之一。它擁有職工5000餘人,生產車間21個,輔助車間6個,研究所一座,產品大多爲本廠開發,曾榮獲多項囯優和省優產品稱號,主要生產包括磺胺類藥、氯黴素、維生素c、氟哌酸、環丙沙星等原料藥及280多個製劑藥品。其科研技術隊伍力量雄厚,1978年參加全國科學大會,有六大革新項目受獎,被省政府命名爲科研型企業。80年代年產值曾高達5000餘萬,實現利稅1200萬,是太原市的利稅大戶,國內醫藥行業的“四強”之一。截止1992年底,累計上交利稅達2.66億元,爲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安康做出了重要貢獻。

(昔日厂部辦公大樓)

(二)

然而,1993年後,這個企業卻一路下滑,連年虧損,並最終資不抵債,於2009年宣告破產倒閉。

由興到衰,再到滅亡,坎坷起伏,突出表現在它的幾次分分合合。

1965年,由化工部中國醫藥工業公司決定,太藥合併了地方國營的兩個製劑藥廠(紅星製藥廠和東風製藥廠),由此發展爲既有原料藥又有製劑藥的綜合性製藥廠,以後逐年壯大,效益顯著,躋身於國內四大家族(其他三家分別是華北製藥、東北製藥和山東新華製藥)。無疑,這次合併是成功的。

1980年,由省醫藥局決定,將太藥製劑部分劃分出來,成立太原第二製藥廠,兩廠展其所長,比翼齊飛,各自上了一個臺階,太藥成爲省裏各項先進的骨幹企業,二藥廠也迅速發展爲千餘人的中型企業,成爲醫藥行業的後起之秀。無疑,這次分廠也是成功的。

1993年,由山西省醫藥總公司(前身爲省醫藥管理局,改名後對企業實行黨工團、人財物、產供銷九統一)決定,將兩廠合併,升格爲5000人的大型一類企業,重新組建了班子,調原製藥工業公司經理王某某爲廠長。王廠長58歲上陣來,把全廠分爲四個分廠,科級升處級,處下又設科,機構龐雜,人心不順,管理有名無實。他雄心勃勃投入1700萬,實施所謂“三大工程”改造,結果,到年底卻虧損1350萬,讓人大跌眼鏡。歷史證明,這次合併不僅是個大錯誤,而且後患無窮。

1994年2月,總公司再次任命了新廠長,並請省委書記胡富國來蹲點。胡書記帶領有關廳局一干人馬來廠調研,欣然題詞:"齊心協力,奮發向上,再創輝煌”,並責成各方大力扶持,年底務必扭虧持平。胡書記講:“舊社會說,一個賣藥的,一個劫道的,哪有不賺錢的?”遺憾的是,到年底企業卻增虧2000萬。胡書記大爲惱火,斥責省經委:叫你們給我選個單位蹲點,就選了這麼個單位?!

1995年5月,總公司將原班子一鍋端,調大同第二製藥廠的原廠長王衛東上任,說王是省勞模,懂經營,會管理,讓他廠長書記一肩挑。王來後,大刀闊斧調整班子,強化管理,制定了減虧目標,可到10月份一測算,根本無法實現,於是便以“腎炎”名義住進了醫院,一去半年不歸。企業年底一結算,又增虧3300萬,累計虧損額達到9750萬……

王廠長住院期間,總公司不經考察,把他們相中的一位女能人提拔爲常務副廠長,讓她主持全面工作。勉爲其難的她,扮演了四個月的維持會長角色,企業日趨沒落,只好引咎辭職。

1996年4月,總公司第四次換廠長。這次把視野放到系統外,從忻州紡織廠調王某來當廠長(據說在忻州搞企業扭虧爲盈,很有經驗)。這位廠長上任不足五個月,虧損有增無減,便也效法前任,託病“肝炎”回了忻州,一去不復還。

1996年年底,總公司第五次換廠長,把目光收回廠內,任命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層幹部當第一副廠長,讓其代行廠長職權。他在任半年,除了天南海北求兼併、跑託管外,別無作爲,藥廠大面積停產,連續幾月開不了工資,越發岌岌可危……

省裏看不下去了,97年初開全省組織工作會上,葉相周部長在會上點名批評:“太藥自92年以來,連續換了五任廠長(不包括主持工作的),平均每任不過半年,沒等熟悉就下來,結果把原本的全國四大家族之一,搞得瀕臨破產,責任在上面……”於是斷然決定,把廠級幹部管轄權收歸省委組織部,並派考察組進廠,公開選拔廠長。8月份任命了新廠長等一班人,同時從朔州醫藥公司調來一位新書記(原本是來競選廠長的,因羣衆考評不行,改任書記),理由是加強黨的領導,爲廠長保駕護航。

這最後一任廠長,競選演說時治廠方案講得頭頭是道,上任後一籌莫展,一門心思跑兼併,把被華藥兼併當做唯一出路,成天被債主追得東躲西藏。而那位新書記,也一反其“脫皮掉肉也要和太藥同呼吸共命運”的慷慨表態,通過總公司上了黨校,一躲了之,再不提什麼保駕護航的事。於是,從省裏到總公司,再到廠裏,上上下下跑石家莊,寄希望於華藥的兼併。

1998年4月,終於盼來了兼併,經山西河北兩省批准,按照"產權劃轉,承擔債務”的方式,由華北製藥集團公司兼併太藥,看起來,似乎是一條不錯的出路。省委胡書記說:“老子養活不了兒子,過繼給別人,誰養活了也算,反正都是國家的”。他沒料到,有一天人家會把這個“兒子”又退回來。

華藥爲什麼兼併太藥?自有其如意算盤:一是把自己做大做強,實現大集團大醫藥的戰略,跨入世界500強;二是太藥畢竟有合成製藥和製劑技術的特長,正好拿來彌補自己的短板。於是,在享受原有貸款免息緩繳,稅金緩繳、附屬學校剝離、下崗分流職工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前提下,它接管了太藥,運轉了兩年,到第三年該按期償還債務了,覺得不堪其負,就撒手把這個“包袱”又甩回了山西……

太藥一時成了娘不親爹不管的流浪兒,兩家推諉扯皮,企業停產,職工生活陷於困境,忍無可忍,便上街了,堵馬路、堵迎澤大橋,嚴重影響着社會的安定團結。此事驚動了高層,於是加快了破產步伐,幾經周折,終於2009年底宣告破產,於是號稱全國四大家族之一的太藥就此壽終正寢。

如今,時過境遷多年,但許多老職工提及藥廠的破產,仍禁不住扼腕長嘆:痛心啊,痛心!這麼好的工廠,被糟蹋了!

有早年調外地的老職工回太原,不忘初心,去故地重遊,憑弔一下逝去的青春。面對那荒蕪悽慘的廢墟,不禁悲從心生,淚眼凝眸!他們問:全國四大家族,人家三家都活得好好的,咋只就太藥滅了呢?千秋功罪,誰人評說?

(三)

並非沒人評說。

1996年8月,彭致奎副省長帶隊來廠調研後,指出:太藥改革滯後,管理混亂,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積累下許多問題,主要責任在歷屆班子,特別是王××當廠長,非常糟糕,在他手裏管理更加混亂,應該寫入企業的恥辱柱上。醫藥總公司也有責任,看不準人……

1997年4月,由省委組織部牽頭的聯合考察組來廠調研後,指出:企業虧損的原因,第一條是班子不穩,近十年更換了8任廠長,有些廠長調整不得力,前後銜接不夠,甚至一些羣衆意見大、素質差的人,上級採取高壓政策,硬往班子裏塞,使企業領導層基本處於不穩定狀態中,調換一任廠長,更換一個思路,調整提拔一批幹部,這是造成企業管理混亂的一個根本原因,羣衆意見很大,給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瞭解內情的人說,當年的王衛東廠長,以及山西醫藥總公司的女總經理王××(又稱王局長),他們難辭其咎。

原來,王衛東“病癒”歸來後,沒回藥廠,卻高升爲總公司局長助理,繼續遙控着藥廠。藥廠把效益最好的半合成抗生素系列產品及廠房設施等作股份,和港商合資成立了山西博康藥業公司,由藥廠控股65%,王衛東當廠長時,兼任董事長理所然當,但後來他不幹廠長了,爲何還霸住董事長位子不讓?藥廠職工意見強烈,責問總公司:連藥廠職工都不是,咋能代表藥廠當董事長?可是總公司卻力挺王當董事長,堅決不更換,內中奧祕,發人深思。

王衛東這樣做,目的何在?一是藥廠效益極差,月工資僅有300多元,而當博康董事長可拿3500元,年薪高達48000元,這個肥差他不肯放棄;二是佔住董事長位子,便於他和港商沆瀣一氣,假公濟私,爲自己準備後路。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果然如願以償,利用局長助理兼博康董事長身份,乘藥廠混亂之機,擅自召開董事會,變換董事,並決定在上海購置醫貿大廈,與香港太陽公司合資等,這些重大決策居然都瞞着藥廠進行。藥廠破產後,他跑到海南自辦私人藥廠,乘機中飽私囊,大發橫財,不久就鋌而走險,攜鉅款潛逃。2001年5月,海南省公安廳對他及其姐夫(原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全國通緝,國際刑警組織也全球通緝,他從此踏上了一條亡命國外的不歸之路。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位發現這匹“千里馬”,並對他呵護有加的王總經理,卻被堂而皇之授予“省科技伯樂獎”!到她退休時,總公司直屬的四個藥廠(包括太原和大同各兩個)均先後倒閉破產,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的官運亨通,她悠悠然轉到政協,繼續做她的官。

最後,順便提一下被廉價賣掉的二藥廠,還在原地,還是那些產品,被一個根本不懂藥卻財大氣粗的農民富二代收購,改名爲太原藥業有限公司。他依託太藥的聲譽和品牌,左右逢源,把企業經營得風生水起,成了太原市頗負盛名的民營企業。不知道的人,看那商標仍是“太原牌”、“難老泉牌”,還以爲是當年的太藥,殊不知,盛名之下,其實難符,與昔日的太藥根本不可相提並論。藥廠的職工說,這可真是三十年河東(太藥在路東),三十年河西(二藥在路西),大勢所趨啊。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