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生活疾病 > 胃炎如何發展成胃癌?如何預防胃癌?

胃炎如何發展成胃癌?如何預防胃癌?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十人九胃病。意思是人吃五穀雜糧,十人九人患胃病。但現代醫學證明,這句古諺並不完全正確。研究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有或輕或重的胃病,在胃鏡下表現爲慢性淺表性胃炎。但是,如果治療適當,注意飲食調節,胃炎就可以控制。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是可逆的。但是,如果不控制的話,有可能走慢性淺表性胃炎到胃癌的不可逆之路。50%患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人會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40%患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會發展成腸化生,8%患腸化生的人會發展成異形增生,1%左右的異形增生會發展成胃癌。

胃炎如何發展成胃癌?如何預防胃癌?

胃炎如何演變成胃癌?

醫學家Lauren根據胃癌的組織結構和生物學行爲,將胃癌分爲腸型和瀰漫型。腸癌起源於腸化生粘膜,是我國胃癌的主要類型。

非萎縮性胃炎-多爐萎縮性胃炎伴化生-完整腸上皮化生-不完整腸上皮化生-異形增生-腸胃癌(Correa級聯)被認爲是古典的胃癌發生過程。荷蘭全國數據顯示,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重度異型增生在10年內發展爲胃癌的概率分別爲0.8%、1.8%、4%和33%。

從胃炎到胃癌的發病過程表明,胃癌不是從正常細胞一躍變成癌細胞,而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臨牀發現,很多人日夜擔心自己會突然得癌症,其實,胃癌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長期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消除惡性疾病的重要環節。發現早癌,拯救家庭。早期胃癌(EGC)癌細胞僅浸入胃粘膜層和粘膜下層,無論淋巴結是否轉移,手術治療後5年的生存率爲80%~90%,其中發病階段胃癌(SGC)和微胃癌(MGC)的10年的生存率爲100%,發展期胃癌手術切除後患者的5年的生存率爲30%~40%。

三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70%以上的胃癌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隨着病情的發展,非特異性、胃炎和胃潰瘍等症狀逐漸出現,包括上腹部膨脹不適、隱痛、反酸、嘎嘎、嘔吐、食慾減退、黑便等。許多癌症可以通過血液檢查等非侵入性方法發現,但胃癌特殊,如果不通過胃鏡檢查,很難早期發現癌變。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前篩查。

目前,發達國家每年接受消化道內鏡檢查的人數比例已超過10%,而我國每年接受檢查的比例不足2%。這除了健康觀念落後外,還受制於傳統胃鏡檢測資源配置不均衡、不便等因素。隨着高新技術的發展,胃病篩查手段也在創新。

預防胃癌食物需要多樣化

食物需要多樣化,保持飲食平衡。避免高鹽(每日鹽量應控制在10克以內)、硬、過熱的飲食。喝烈性酒也會損傷胃粘膜,誘發胃癌,要注意避免。

適當食用具有保護作用的食物。選擇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如杏仁、穀物、花生、植物油等。大蒜能抑制胃內硝酸鹽還原菌和黴菌的生長,應提倡多吃。不吸菸可以減少亞硝化反應的催化劑硫氰酸鹽在體內的含量,降低N-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少吃或不吃致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是誘發胃癌的因素,人們應該少吃或不吃醃、薰、烤、烤、炸的食品和黴菌食品。

5種方法幫助預防胃癌

1、多吃天然新鮮食物,避免過於粗糙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特別是加工休閒零食

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2、維生素c不足,是食道癌、胃癌高發區居民飲食的共同特徵。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可以降低疾病風險。

加工食品通常含有大量的調料、鹽、糖、添加劑等,對健康無益。

2、食物清淡,低鹽少調味料,避免過冷、過熱、過硬、辛辣刺激、油炸熏製醃製食物

高鹽飲食增加胃酸分泌,增加胃癌風險。我們的胃很嬌嫩,反覆強烈刺激的話,經常吃辣、熱、冷的食物,粘膜血管會急劇收縮或擴張,刺激和損傷消化道。在消化道不斷損傷、修復過程中,容易引起癌變。

亞硝胺類化合物是公認的強致癌物,醃製食品、發黴的食物含有亞硝胺類化合物和真菌毒素,應避免食用。

3、選擇易消化的食物,細嚼慢嚥,食物充分咀嚼後嚥下

我們的牙齒是切斷工具,爲了切斷食物咀嚼,胃裏沒有牙齒。因此,吃飯時狼吞虎嚥不細嚼,就會把大食物送到胃裏,增加胃的負擔。從長遠來看,胃將不堪重負。

4、吃粥,但不要吃泡飯

粥是將大米徹底煮爛,大米中的澱粉溶於水中,達到水乳融化的狀態,容易消化吸收。

泡飯的狀態不同:米是米水是水。吃泡飯的時候,和吃粥一樣,不怎麼咀嚼就嚥下去,給胃帶來很大的負擔,所以經常吃泡飯會傷胃。

5、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心理因素對健康有很大影響。過度的精神緊張、情緒興奮、抑鬱等精神因素對潰瘍的發生和復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壓力過大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粘膜修復能力下降。情緒和心情會引起胃腸症狀,長期不良感情會破壞免疫系統,增加胃腸疾病的導向風險。平時要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不安、憤怒等不良情緒。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