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孩子三點鐘放學之後做什麼好 三點鐘放學之後事情處理

孩子三點鐘放學之後做什麼好 三點鐘放學之後事情處理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7.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由於學校放學的時間很早,所以說孩子在放學了之後基本就是無所事事的,那麼怎麼給孩子處理自己的閒暇時間呢,孩子三點放學之後做點什麼比較好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如何安排放學後,回家前這段空檔,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擔當、智慧以及教育理念。以我家孩子在讀的學校做法爲例,談談放學後在學校玩耍的價值和必要性。

孩子三點放學之後做什麼好

如大多數學校的3:30左右放學一樣,我家孩子的學校是3:40下課,課後是社團活動、選修課(孩子們自由選擇,也可以不選)。根據選修課的不同,孩子們在3:40-6:30陸續放學。放學後,所有孩子均可以自由地在學校裏玩耍,直到7:00靜校,也就是說,雖然放學了,孩子可以留在學校玩,多的能玩3個多小時,平均也要玩1個小時,他們的玩耍完全是自發的,混齡的,沒有成人的組織和干涉。

他們玩什麼呢?

對於幼兒園、小學生來說抓人遊戲、玩沙子、在器械上爬上爬下挑戰遊戲都是廣受歡迎,百玩不厭的內容。

我們來看兩個玩耍的場景:

1

場景一, 沙池區

一羣幼兒園小BB、一年級小豆包、4、5年級大孩子等年齡、性別不同的孩子在各自忙碌着,有的沿着滑梯往上堆沙,有的拎着一桶桶沙沿着滑道倒下來,把滑梯的一截用沙子埋起來了,還樂此不疲地拎來一桶桶水澆在沙子上,把工事做得更嚴實。4年級大孩子想用一個小孩子的鏟子,問:我可以用這個嗎?“行,可以”,對方快速看了一眼回答到,繼續埋頭忙自己的活兒。

一個孩子象地鼠打洞一樣的,撅着屁股埋着頭,兩手並用抓着一個盤子飛快地挖着,沙子從他的兩腿之間揚出一道弧線,落在腰背上。他驚喜得哇哇大叫:我明明是往後的,怎麼落到我的背上了?!手裏不停地繼續揚,確認這是不是個必然現象。身後一個3年級男孩哈哈大笑,說他“自作自受”。旁邊一些孩子停下圍觀,看他“作賤”。

一個做工事的孩子提議從上面滑下去,話音未落已經滑下來,把堆起的工事沖垮一半。一部分孩子抗議“你幹嘛啊!、”“搞什麼!”,有的被突如其來的舉動呆住,傻傻看着。滑下去的孩子一屁墩兒坐到沙堆上,自己哈哈笑起來,感染得周圍孩子也前仰後合。更多的孩子也躍躍欲試來一發。可憐的工事只剩一丁點時,大家又開始忙碌修補,在這修補-破壞-破壞-修補中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孩子三點鐘放學之後做什麼好 三點鐘放學之後事情處理

沙坑區玩耍的孩子

2

場景二, 器械和鞦韆區

一羣幼兒園的孩子在盪鞦韆,3個男孩在一片器械區玩抓人遊戲,黑白配,落單的抓,其他的跑。孩子們玩得很嫺熟,在各種柱子、滑梯間躲、閃、突圍,有的直線跑着,突然一閃身掉個頭,象級了動物世界裏,獅子追羚羊的場景。正玩得起勁的時候,一個孩子家長接走了。剩下兩個孩子有點悻悻的坐在滑梯上商量着什麼。

一會兒,兩個男孩走到幼兒園孩子的區域喊“誰要玩新版抓人遊戲?”幼兒園小朋友紛紛響應。男孩說,你們一起抓我們兩人,小朋友一致同意。一、二、三開始,烏拉拉,幼兒園的孩子對兩個男孩進行了圍攻。兩個男孩一邊喊着“來呀,來抓我呀!”一邊分頭跑開,速度並不快,但又總是在小孩子前面一點點。

......

追跑打鬧了一陣再看,幼兒園的孩子有點戰術的意思了,有了分工合作,形成包圍圈。孩子們的歡笑聲響徹雲霄。

什麼是自由玩耍?

每個孩子都在小小的時候就給出了他們自己天然的理解,這樣的場景相信父母們都遇到過:我們辛苦一週到週末,打起雞血精心安排帶孩子去爬山、郊遊、看展覽…,我們認爲這都是玩,都是很有價值的活動,他卻還哭鬧着說:

--今天都沒玩!

--這都玩兒了一天了,還沒玩嗎?

--這不是玩。

--那你說說,什樣纔是玩?

--我要隨便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他反覆強調隨便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這就是自由玩耍的核心:玩耍是自發的,玩者自身決定玩什麼、如何玩,並且在進行時可以自由修改目標和規則的遊戲,而且通常沒有成人監督。所以從這個定義上來看,我們給孩子報的各種夏令營、看展覽、輪滑、游泳、甚至徒步、野外科考等等我們認爲是讓Ta玩的課外班,都不屬於自由玩耍的範疇。(當然也看具體操作方式)

自由玩耍有啥用?

其實,我們絞盡腦汁希望在孩子身上培養的勇敢、自信、溝通協調能力、毅力、抗挫力、勇於嘗試、創新、合作、面對失敗,恰當的妥協等等能力,在來回的跑抓,玩沙中都能看到。

以剛纔的玩耍場景,簡單列幾條:

1)商量和制定規則。

剪刀石頭布,贏的抓人還是輸的抓人;是摸到了就算還是必須抓住了纔算。是多人抓還是單人抓隨着玩的需求,規則是大家一致同意的。小學的孩子還可以和幼兒園的孩子一起玩跑抓遊戲,因爲力量的懸殊,8個幼兒園孩子一夥,圍攻的方式抓兩個7、8歲的孩子。這些規則的改變不是爲了凸顯誰比誰強,誰勝過誰,而是爲了大家玩得更愉快。

2)規則是可以更改的。

把滑梯用沙子埋起來是開始的規則,後來變成了滑下去把沙子沖垮。並且規則是由玩者自己制定的,孩子們變得容易變通。如果換一個並不是一起辛苦挖沙子、拎水的孩子來改變這個規則,可能情況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3)公平,遵守規則。

一起玩的同時,想要用別人先拿到的工具,四年級的孩子也要徵求幼兒園孩子的同意;跑抓的孩子中參與的年級就更多了,有時候幾乎1-7年級的都有;不以性別、年齡而特殊。即使有時候規則對有些孩子有些調整,也是大家爲了所有人都玩得更高興制定的。混齡也是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發展的關鍵。

4)通過爭論、協商和妥協解決衝突。

這也可以看作一個社交遊戲:通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與其它孩子一起玩—孩子們學會妥協—高高興興的玩更重要。第一個衝沙堆工事的孩子,在備受指責、質疑的時候,主動化解大家的不滿, 而其他孩子也恰當的妥協了。

5)主動拓展認知邊界。

刨沙子的孩子,因爲沙子的運動軌跡,超出了他的預知判斷,他判斷沙子是會往後,但事實是,沙子沒有往後,而是落在了他的背上。因爲與他的預知判斷不符,人類具有的天然好奇心,讓他不斷重複,不斷嘗試,調整、拓展自己的認知。這個好奇心,正是孩子理解及探索的動力。如果有成人或者權威人士在場,很容易干涉或打斷孩子的這種探索。

6)聯想、創造力、領導力。

玩抓人遊戲的條件變了,如何根據變化調整。沒有大孩子可一起玩了,和小孩子如何合作。玩跑抓的兩個小學生知道放慢腳步,但又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整個活動把控節奏,平衡關係,讓小孩子處於一種能“夠得上”的狀態,即使有力量、年齡的懸殊在那裏,也能玩得很高興,這就是領導力、創造力的體現;而小孩子有學習、模仿的對象,有“腳手架”,也成長得很快。

玩沙的孩子,把滑道變成了傳送帶,改變物體的原本用途,這就是聯想,是創造力啊。

7)積累(物理)知識的體驗。

挖沙孩子反覆往後刨沙子,這本身內含一個力學現象,拋物運動軌跡與速度和角度的關係。但這對他們可能只是個體驗,一個感覺,一個經歷,可能並沒有有意識的上升爲認知(力學、運動學等)。但如果某一天接觸到“拋物運動”這個學術名詞時,所有的體驗被激活,有相關經歷並內化的孩子理解起來更容易。世界豐富多彩、知識浩瀚無垠,只有與自己產生連接的部分才能內化爲自己的一部分,成爲自己的學識、風度、教養。

還有自我控制,情緒管理;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溝通、妥協、情緒管理等等等等能力都可以在孩子們自由玩耍的這段時間裏體現出來。

孩子三點鐘放學之後做什麼好 三點鐘放學之後事情處理 第2張

會玩的孩子,有出息!

“生活即學習”,對於孩子來說,玩耍即學習,不論做什麼,好玩是很重要的。玩耍是成長的一部分,孩子們在玩的時候,一邊模仿他人,一邊也在構建自己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

既然玩耍沒有錯,是物競天擇的人這個物種自帶的DNA,那麼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教育者和父母。玩耍與學習不應該是對立的,夏山學校、薩德伯裏山谷學校(瑟谷學校)進行了長時間成功的實踐;現在很多新教育嘗試,都是在順應和借力於孩子的玩耍精神,例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於問題的學習,項目制學習)等。

如果孩子連玩都被安排,缺乏自主性的話,你還指望從什麼上去培養Ta的自主性呢,去發動Ta內心的小馬達呢!不要到了某一天,給他自由時間,他只會說沒意思,等着被安排,不安排不指定就沒行動。難以想象,不會玩、不愛玩的孩子,對生活還有什麼熱情可言?生活本艱,他依靠什麼能比較愉悅地度過這一生?

馬雲說: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對自由玩耍的高度肯定,不只是新教育的探討,也不是邊緣學科的報告,他是主流社會認可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材的編撰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 的研究:

“玩耍精神”的本質就是:遠離成人,與其他孩子玩耍,孩子們才能學會自己做決定,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與他人交涉差異,結交朋友。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學習獨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兒童通常比父母更快學會新科技,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絕不是偶然的。從遺傳學的本能來看,兒童認爲需要學習的最重要的技能是那些將來會日益重要的技能----他們這一代人的技能。”

現在的孩子玩耍充分嗎?

普遍遠遠不夠!現實是這樣的:

現在,大多數學校要求孩子放學就離開學校,家長立刻接走。事實上,家長也通過各種辦法,實現了與學校愛孩子接送上的無縫對接,不能及時接的孩子統一被聚到一個地方寫作業、練字、畫畫....,由此應運而生大量的晚託、晚接、輔導培訓班。其實,很多家長並沒有強烈的報班意願,無奈之下只有給孩子報個寄生在學校周圍的各種班,目的兩個:接送孩子,給孩子找個伴。

孩子三點鐘放學之後做什麼好 三點鐘放學之後事情處理 第3張

(某個課後午託班)

孩子一整天都處在被安排好,被規範甚至被監管的狀態下。在成人密切監管下。在學校和課堂上,有紀律和權威要求,有對錯評判。放學後,各種監管機構延續學校的規則要求,接過來繼續監管。終於家長接回家了,可以喘口氣了吧?No,還有爸媽的作業輔導、更正和預習呢!週末呢,很多孩子也是奔波在各種興趣班之間,約發小玩都得家長之間對好久的時間表,見縫插針找機會。

孩子們缺乏對社交尺度、規則的體驗。大多數校基於安全的考慮,禁止孩子們下課了在教室、走廊、操作跑動。處於缺乏自由、天性被遏制環境下的孩子們,缺乏了自由玩耍、學習相處規則的機會。現在4、5年級的孩子之間大呼小叫、嘲笑排擠、不知輕重的打鬧,就是體現。

另外,還有更嚴重的苗頭值得關注,發人省醒,那就是孩子們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對學校沒有發自內心的喜歡甚至接納。由於成人的密切控制,沒體驗到被信任的孩子們,缺乏對成人/他人的信任,這一切,都與孩子們在學校課間時間段短、沒有自由玩耍時間密不可分。

學校對於孩子自由玩耍有最便利的條件

爲什麼建議孩子放學後在學校玩? 理由很簡單,學校具有最便利、最佳的自由玩耍條件:

1)學校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場所,是孩子們熟悉的地方。而且有一定的空間,有自由玩耍的時間、空間條件。

2)學校孩子多、呆的時間最長。 放學回到家和週末的時間,孩子不是在寫作業,就是在趕往各種興趣班的路上,想玩的孩子也難找到伴。而學校是18歲前學齡孩子一天度過的主要地方,從早上不到8:00進校門,下午16:00左右出校門,除掉睡覺,大部分時間是在這度過的。在這12年裏,孩子們要從一個懵懂小孩成長爲一個成年人,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從課堂上學到了(至少,看上去是這樣設置的),但是書本內容的實踐甚至與書本無關但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內容的學習和實踐,比如,與人交往、情緒管理、同理心的建立、秩序的建立、認識真實的世界並作出反應等等,都是在放學後與夥伴們自由玩耍的時空內完成的。

3)可以自主選擇夥伴。學校玩耍的夥伴選擇,脫離家庭的影響,也沒有老師、成人的干涉,是孩子在學會以自己的愛好、意願、興趣、自願的方式下選擇的夥伴。

4)可以多次、充分與夥伴互動。孩子在學校有較長時間與同學、夥伴同學、同校,對於自己選擇的同伴有多次的互動、磨合的條件。對於孩子形成自己的擇友觀、如何與人相處是有價值的。

我家孩子放學後,家長接的時間是彈性的,能夠幸福的在學校玩得滿頭大汗,心情愉悅。能這樣做的學校,她的教育理念一定是:

無限的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內在學習動力,天生具有自我教育的本能。

放學後可以在學校自由的玩,你的學校是這樣的嗎?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