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婦科疾病 > 爲什麼在家越休息越累 7種正確的休息方式

爲什麼在家越休息越累 7種正確的休息方式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時候明明在家放假休息,但是總感覺給人一種很疲累的狀態,越休息越累,其實人的疲累狀態可能有多種原因,那麼,爲什麼在家越休息越累?怎樣獲得真正的休息?下面本站小編就帶來介紹。

爲什麼在家越休息越累 7種正確的休息方式

爲什麼在家越休息越累

在家裏面越休息越累,主要是休息的方式越來越單一,幾天時間裏完完全全的在重複做一件事情,還有的就是基本上都做不動腦的事情,這樣在家裏面越休息就會越累。

對於放假期間的人來說,基本上天天是在家裏面,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手機,這樣的生活會讓人覺得非常的枯燥和乏味,並且時間久了也會導致人越來越累。

其實,人的疲累是多重原因造成的,針對的休息方式也會不一樣。沒有正確的休息,就沒有真正的休息。

爲什麼在家越休息越累 7種正確的休息方式 第2張

7種正確的休息方式

每個人只有對症下藥,按照正確的方式休息,才能獲得真正的補給:

1、身體休息

睡覺和打盹,是最常見的被動休息,幫助我們迅速恢復精力,並保持健康。因爲當你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時,會面臨身心傷害,比如思考力下降、警覺力與判斷力削弱、免疫功能失調,並增加抑鬱、肥胖、衰老加劇、血壓升高、糖尿病等風險。

而充足的睡眠,能有效保障身體健康,但如果你有以下表現,那麼在被動休息之外,還需要一些主動休息。比如,常常感到身體出現各種痠痛;一天結束後,明明感到筋疲力盡,卻無法順利入眠;經常生病,且免疫系統較弱;依靠酒精和藥物來釋放壓力;情緒容易暴躁,總是動不動就發火...

這時,就需要你花時間靜下來,做一些積極的主動休息,包括伸展運動、散步、慢跑、漸進式肌肉放鬆、熱水浴和按摩等。身體休息類型,取決於所承受的壓力,有些壓力是睡眠無法消解的,就需要額外的主動休息,去消減這部分的慢性疲勞。

2、心智休息

你有沒有覺得真正的休息,似乎遙不可及?就算終於有時間休息了,你的思緒也不會停止運轉;就算你已經躺在牀上了,你的大腦依然在不停思考。如果你已經很疲憊了,還是無法放下讓你憂心的事,或許你正陷入心智疲勞。

爲了戰勝心智疲勞,確保獲得足夠的心智休息,就需要我們保持生活儘可能的井井有條,井然有序。同時,制定合理的決策,確保大腦分批處理任務,集中處理工作,而不是時刻處於運轉狀態。

減少自我攻擊,自我批評,自我破壞和精神內耗,是確保心智獲得休息的重中之重。如果你的內心住着一個始終不滿意的人格,你就永遠無法休息片刻。

爲什麼在家越休息越累 7種正確的休息方式 第3張

3、情緒休息

如果你經常陷入焦慮狀態,做事很容易分心,經常因爲小事感到失望和生氣,情緒過山車或者情緒麻木。那麼,你很可能在不斷的情緒消耗中,陷入了情緒衰竭。

善良和共情是一種很好的品質,但不應該以消耗自己爲代價。更何況當你還是赤字的時候,其實也很難給別人帶來正向影響。倒不如調整一下情緒休息,才能情緒飽滿地面對生活和他人。

4、感官休息

生活在現代社會,意味着活在感官刺激的時代。都市裏車水馬龍,城市中各種噪音,人羣和各種氣味,隨時讓我們的感官陷入超載。

即便回到了家裏,依然面臨着各種電子產品,無休止的屏幕和燈光。還有已習慣的各種重口味,酒精等刺激性產品。真正感官休息,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當你感到周圍充滿壓迫感,看東西很累,甚至出現視線模糊,耳鳴耳脹等情況時,試試停止使用所有電子產品。保持室內安靜,洗個熱水澡,戴個真絲眼罩,躺在舒適的牀上等,這些都可以幫助獲得感官的休息。

5、社交休息

交休息的本質含義是,當你感到孤獨和孤立,渴望與人交談與互動時,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深度聯繫,建立有意義的交流,來放鬆自己。

所以,如果在忙碌的生活中,很久沒有體驗到愜意的暢談;很久沒有和知己聚會,不妨停下手頭的事,計劃一次社交活動。即便身邊沒有合適的人,也可以通過參加讀書俱樂部,教堂禮拜,或者加入相似的團體,來培養友誼和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6、創造性休息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大腦空白,缺乏靈感和創意,感到自己的心靈被束縛住了,缺乏跳出框框思考或創新的能力,那麼意味着需要創造性休息。創造性休息,可以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幫助我們找到快樂,激發感激之情,重新感知生活的美好。

如何獲得創造性休息?其實很簡單,保持觀察和感受大自然的能力。參觀藝術博物館,欣賞優美的音樂,或做些手工藝品,品一壺好酒好茶,都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敏感。

7、靈魂休息

靈魂休息,是指靈性的休息,靈魂上的歸屬感。

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可以選擇閱讀讓自己得到安慰的書籍,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安心的事,比如大自然散步,參加社區活動等,來重新找到自己的目標感和歸屬感。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