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婦科疾病 > 得崩漏同房了怎麼辦

得崩漏同房了怎麼辦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隨着我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體的免疫力逐漸下降,特別是繁忙的工作導致我們鍛鍊的時間減少。女性朋友們也不例外,然而孕育了各種各樣的婦科疾病,比如說崩漏!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檢查,進行合理的治療。那麼,得崩漏怎麼辦?在得崩漏後又同房了怎麼辦?一起來看一下!
得崩漏同房了怎麼辦
得崩漏同房了怎麼辦

首先得說說崩漏,它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病症。越來越多的女性因爲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相繼發生。而崩漏會導致大量地出血,人體如果缺血就會影響健康,就會引起各種狀況。

得崩漏一開始以爲只是小事,沒什麼大問題。很多人都可能會在這個錯誤的認識基礎上,不小心同房了,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別慌張!這個事情還是要嚴肅對待,別輕視了!崩漏本來就會導致大出血,如果能及時止血那就沒什麼大礙,但是止血不及時就會需要抗生素及止血藥來處理。

恰恰這個問題,在很多時候,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是很難進行正確的處理。在自行初步處理沒有止血的情況,請及時到醫院進行處理,以免誘發更嚴重的後果。

但是,需要認識到得了崩漏仍進行性生活,其實是容易導致感染,誘發其他的炎症的,如形成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附件炎等。

所以,在知道自己崩漏的情況下,還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得崩漏可以同房嗎

得了崩漏就說明了,子宮有創面,這個時候還堅持性生活的話,是會誘發其他嚴重的炎症的。所以,建議不要同房!

先忍耐一段時間,並且這段時間要抓緊時間治療,而同房不僅僅是加重了病情,而且治療起來也比較麻煩。

因爲在這期間,女性的身體免疫力比較弱,如果沒有保持好衛生清理,是很容易發生感染的,到時候就容易引起更多的婦科炎症的發生,可謂是得不償失。

當止血後,也不要着急同房,應該先觀察1-2周時間,確認是否出血已經乾淨了,再進行。如果出現,在確認之後同房,過程中仍出現不舒服就要立刻終止。

一般會在崩漏止血後的10天左右,女性朋友的身體狀態恢復正常,在這之前,還是避免同房!這也是一種保護措施,爲了把危害降到最低。

總而言之,忍一時才能享受餘生快樂!在平時也要堅持鍛鍊身體,注意飲食的健康衛生,提高自己的身體免疫能力。

得崩漏是什麼意思

崩漏,一點都不容得輕視!它的危害是很廣泛,很嚴重的,要從充分了解它究竟是怎麼回事,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其實,崩漏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詞好像都很陌生,如果是對中醫有研究的,這個詞其實就一點都不陌生了。簡單來說,崩漏就是子宮受到傷害而引發的一種出血,且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血不止,這通常發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女性身上。

很多女性朋友對於月經期以及崩漏會出現混淆,在一開始並未能很好地判斷其病症發生。在發現出血不止,甚至是出血量遠遠大於月經期間的出血量時,就要注意!這是不正常的出血現象,千萬要及時的去治療,避免病情的進一步嚴重和併發症的危害!

如果發現近期出現月經不正常的情況,也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而崩漏甚至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比如因失血過多而頭暈、難以下牀走動等等。

得崩漏是什麼原因

如果看過《紅樓夢》可能都曾經看到過,王熙鳳患過“崩漏”,這不是虛構,而是生活中,女性常常面臨的一種疾病。崩漏,其實是中醫的說法,是指在經期陰道處大量流血。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1、氣虛

由於氣虛造成,一般流出的血爲粉紅色,而且會明顯地看到患者臉色會比較蒼白,沒有什麼血色,整個人渾身無力。

2、血熱

這種因素引起的一般都是突發性的崩漏,血的顏色是深紅色,患者會感到頭暈,且特別容易口渴,甚至會觀察到舌苔是黃色的。

3、血瘀

這種情況下的崩漏,血崩就像洪水一樣,波濤洶涌不間斷,有時候還會伴有暗紫色的血塊,長時間還會感覺到小腹疼痛難忍。

這是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的原因,而西醫的角度,則是因爲性子宮內膜脫落的血塊就在小腹裏堆積,終於有一天爆發,大量流出來。或者是生活壓力過大、疲勞傷神導致的。

所以,要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

得崩漏有什麼危害

崩漏,一來就會來勢洶洶,那麼它會造成什麼危害嗎?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1、貧血

得了崩漏,我們都知道會大量地出血,從而會導致失血過多,出現面色蒼白、脣色淡白、頭暈目眩等情況,這也是貧血的徵象。

2、虛脫

因爲崩漏總是那麼來勢洶洶,很多時候出血量過多就會引起虛脫,出現神昏、四肢冰冷、汗出淋漓、氣短喘促等情況,如不及時搶救則有生命危險。

3、感染

下腹疼痛、腰痛,伴有煩躁口渴、小便黃的情況,這個時候沒有及時治療,還會誘發更嚴重的炎症發生,這就可能感染導致的。

崩漏不容小視,如果發現有這樣的症狀,或者是這樣的不確定因素出現,請記得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確診,以及及時地治療。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