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生活疾病 > 腎衰竭症狀

腎衰竭症狀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3.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腎衰竭是人體的腎臟受到了疾病等原因的損害,出現了功能的逐漸下降。這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那麼,腎衰竭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怎麼調養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詳細瞭解一下。
腎衰竭症狀
腎衰竭症狀

腎衰竭對於身體健康的損害是巨大的,而瞭解一些腎衰竭的症狀,有助於疾病的發現,可以及時的進行治療。

1、腎衰竭在初期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患者會感到十分的疲乏。在腎功能出現衰竭時,腎臟所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就會減少,骨髓就不能產生足夠的紅細胞。這就會導致貧血,會使人體的血細胞短缺,進而產生疲勞的感覺。

2、腎臟功能的衰竭就會讓酸性代謝廢物淤積在人體之中。而肺部爲了使人體能夠獲得足夠的氧氣,就會盡量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這就會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的現象。

3、腎衰竭的患者通常都會有水腫的症狀出現,而且尿量會減少,在夜間尿頻的現象嚴重。而且在平時還經常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

在出現腎衰竭的時候,大多都會出現以上的症狀。大家可以根據上述的情況來進行自查,在症狀出現時,一定要及時的就醫。

腎衰竭是怎麼引起的

腎衰竭就是人體的腎臟功能減弱,無法完成正常的工作。而腎臟出現衰歇的情況,通常都是由以下原因所導致的。

1、腎衰竭可分爲急性與慢性。急性的腎功能衰竭是腎臟的功能突然的衰竭,使得人體的代謝出現嚴重的紊亂。這通常是由於人體激素的大量的失水而導致的,比如嘔吐、腹瀉等。而大量的失血也很容易引起急性的腎衰竭,

2、慢性的腎功能衰竭,是由疾病等因素所造成的腎臟功能逐漸減退,直至不能夠維持正常的生理需要。慢性的腎功能衰竭大多是由各種的慢性腎病所引起的,患者通常都有腎炎病史,比如腎小球腎炎。也有些患者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是因爲慢性腎盂腎炎所導致的。

3、有些疾病的併發症也會使腎功能出現衰竭,比如糖尿病、過敏性紫癜、高血壓腎動脈硬化等。

能夠引起腎功能衰竭的因素有很多,急性的腎衰大多爲體液流失嚴重所造成,而慢性的腎衰幾乎都是由疾病所引起的。

腎衰竭可以治癒嗎

很多腎衰竭的患者在被確診後,都是希望能夠儘快的將疾病治癒,以免給身體帶來更大的損害,那麼,腎衰竭能夠被治癒嗎?

1、腎衰竭的症狀就是提醒大家這種病的出現,以及對症治療的依據。由於會傷害到很多的器官,因此患者需要綜合性的治療。

2、急性的腎衰竭的治療並不困難,而且預後也很好。對於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透析。而且要對引發腎衰竭的病因進行治療,只是改善症狀是無法徹底治癒疾病的。經過系統的治療,急性的腎功能衰竭是可以治癒的。

3、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要進行全面的檢查,而後再進行治療,以免病情出現惡化。患者需要定期的進行透析,患者最好進行腎臟移植,也只有換腎才能治癒慢性腎衰竭。

患上了腎衰竭,並非沒有治癒的可能。尤其是急性的腎衰竭,想要治癒並不困難。而慢性的腎衰竭只有經過換腎,患者才能夠痊癒。

腎衰竭怎麼調養

在患上了腎衰竭之後,患者就要積極的進行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加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適當的進行調養。

1、腎衰竭的患者在平時要特別注意控制水、鈉的攝入量。而且在飲食上也要多加註意,避免吃氮質、鉀、磷以及硫含量高的食物,適當的補充蛋白質。

2、急性腎衰的患者要注意糾正心力衰竭,急性腎衰的絕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感染,而且很容易導致患者死亡,所以要儘量的避免感染的出現。一旦出現感染就要及時的使用抗生素。

3、腎衰竭的患者還很容易出現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平時要對大便進行觀察,以免有消化道出血而不自知。有條件的話,要經常進行潛血試驗,並且對紅細胞的壓積情況監測。也可以使用受體拮抗類藥,來對消化道出血進行預防。

腎衰竭的患者在平時要遵守相關的注意事項,並且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在出現不適症狀的時候,要及時的就醫。

腎衰竭患者不能吃什麼

人們日常的飲食對於疾病是有很大影響的,而患了腎衰竭,在飲食上就更要多加註意,對於疾病的禁忌飲食,一定要敬而遠之。

1、含鉀豐富的食物是很適合糖尿病腎病患者使用的,但是腎衰竭患者要減少對鉀元素的攝入,否則會給患者的病情帶來極大的影響。患者的腎臟對於鉀元素的調節和代謝能力是很低的,很容易出現高鉀血癥,進而引發心律紊亂、心跳驟停、呼吸停止等危險後果。所以腎衰竭的患者,要避免食用鉀元素含量高的食物。

2、患者在平時不要吃磷類食物,否則很可能使病情加重。磷元素會造成患者的礦物質代謝紊亂,所以患者要避免食用動物內臟、雞湯以及豆製品。體內的磷過多的話,就會使患者出現繼發性的甲狀腺功能亢進,從而導致腎性骨病的出現。

腎衰竭的患者在飲食上不要隨心所欲,應該多吃些對於疾病有益的食物。並且要避免食用以上所介紹的食物。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