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女性健康 > 癌症患者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

癌症患者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生死臨界點,加班、壓力、買車的需求都是浮雲,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鞋,不要拼命換大房子,和戀人在一起,蝸居也很溫暖。-這是32歲乳腺癌末期女教師娟的臨終感覺。在被稱爲爲什麼得了癌症的日記中,娟反省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細節,建議善待自己的身體。下面,擷取她文章的幾個片段,並請業內專家一一解讀,也許能給同樣揹負生活壓力的你我一些最珍貴的警示。

癌症患者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

一、暴飲暴食傷身體

我是個坦率隨意的人,吃飯喝酒,吃肉很講究。讀書時,領導有六個研究生,我是唯一的女孩。但是,吃飯的時候,五個男人比我吃得多。即使工作後,我仍然忍受腰痛(事實上,骨頭已經轉移到晚期),去醫院組織的陽澄湖旅行,每天吃七隻螃蟹。

日本一項研究成果指出,每頓都吃飽與基本上只吃八分飽的人相比,前者患癌症的可能性更大。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指導者何裕民教授建議,只吃八分飽,感覺有點餓就開始吃飯,而且每頓飯在一定的時間內吃,可以避免飢餓後吃得多而快的飲食至少保證20分鐘。因爲從飲食開始,20分鐘後大腦就會收到飽滿的信號,所以用勺子代替筷子,每頓飯咀嚼30次以上,減慢速度。

二、肉不喜歡生命

生病前,每次吃飯桌上都沒有肉,我都很感興趣,那頓飯吃了很多也沒吃。當時沒有健康的飲食,北方小鎮物質不足,肉食不足。我吃的是肉菜。

沒有肉的人容易發生肥胖、冠心病、腫瘤等問題,足夠的蔬菜纖維可以減少直腸癌、乳腺癌等幾種癌症的發生率。爲了保證身體的需要,每天吃400克以上的蔬菜,吃肉不要超過75克,體積相當於撲克牌的大小。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科學項目經理蕾切爾湯普森博士推薦西紅柿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危險,西蘭花、白菜和豆芽可以降低消化系統癌的概率,草莓、洋蔥、大蒜含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成分。

三、熬夜、晚上睡覺沒有好處

回想十年來,我幾乎沒有12點前睡過。學習、考試研究是堂堂正正的理由,與此同時,網絡聊天、BBS灌水、蹦牀、k歌、保齡球、一個人模糊地填補了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平時睡也基本上在晚上1點之前。

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的說法並不誇張。英國科學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了世界各地1000多名30-50歲癌症患者,其中99.3%的人熬夜,上午休息。中國抗癌協會執行委員、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主任醫生左文告訴記者,長期熬夜會影響神經中樞,妨礙內分泌,影響免疫機制,容易患癌症。熬夜最好不要超過12點。如果加班到凌晨,最好找窗簾上有遮光布的房間睡覺。黑暗的環境有助於體內褪黑素的生成。

四、突擊學習、工作過於疲勞

每次想起好好學習,離考試大約兩週。我就像死手摺騰自己,把自己當家畜一樣,馬鞭馬不停地白天晚上睡覺,忘記吐血……最高記錄一天讀21小時的書,兩天半去考試。每次考試都受傷了,受傷一定要埋頭睡兩三天。

淋巴瘤、肝癌、肺癌列入疲勞癌前三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腫瘤外科孫凌宇表示,過度勞累不會直接導致癌症,但肝病、肺病反覆發作,惡化,最終誘發癌症。因此,不要過度勞累,加班不要太晚,工作時間不要過度緊張,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星期六和星期天保證一定的休閒時間和健身活動,調整心情。平時也可以進行靜坐、冥想、聽心靈音樂等淨化心靈的活動。

五、甲醛傢俱埋下的種子

“十年前,我曾住在浦東一間親戚的新房裏。新房,新裝修,新傢俱。09年,我的戀人開始研究除甲醛外的納米活性炭,偶爾進行實驗,打開甲醛測試儀,傢俱的測試指數就像平地霹靂。一般來說,高於0.08對身體有危險,屏幕指數爲0.87。時隔半年,我發現了乳腺癌。

內部裝修的刺鼻氣味比室外灰色的天空更可怕。國家室內環境質量檢查中心主任宋廣生建議,裝修期間一定要打開窗戶換氣的人造板材少的小房間裏放置新傢俱,甲醛、苯等總是喜歡隱藏在新傢俱中,即使聞不到刺鼻的味道,也不一定不存在的大理石和花崗岩少,氡已經成爲肺癌的第二大誘因,主要是花崗岩、大理石等

六、爭取強大勝利的性格應該改變

我斷斷續續地接觸過約350名患者。我發現乳腺癌患者性格內向陰鬱。相反,很多人有重控制、重權欲、強勝、急躁、外向的性格傾向。這讓我開始反省自己:我太喜歡贏,太喜歡做任何事情,太喜歡統治大局,太擔心,太懊悔。

雅典凱菲西斯腫瘤醫院研究人員對接受乳腺普查的448名女性進行了調查,發現有略性強的人被診斷爲乳腺癌的概率最高。何裕民提醒,如果你覺得生活中惹你生氣的事情就像道坎一樣,怎麼也走不動了,思想鑽牛角尖,而且抑鬱的心情持續時間特別長,一兩年以上,就要小心了。豁達的心胸、愉悅的心情是癌細胞的“天敵”,應對事情的後果不做無謂聯想,多交朋友,種花養鳥,讀好書,常曬太陽。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