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寶典 > 健康生活 > 你對食物的態度帶有“短缺”烙印嗎

你對食物的態度帶有“短缺”烙印嗎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父母(78歲和68歲)最近在我家裏持續生活了一年多,我有機會近距離關注他們的飲食,特別是他們對食物的態度。通過對比他們和我自己對食物態度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對比他們和我兒子對食物態度的不同之處,我的發現也許並不新奇,但肯定令人唏噓。

你對食物的態度帶有“短缺”烙印嗎

背景資料:我父母過去一直在貧困農村生活,而且是數代貧困。近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在城市子女家生活(經濟條件均可),生活活動自如,會玩ipad、發微信、聊qq(主要對象是幾個子女),關心國家大事(父親天天看新聞聯播),肥胖(父母)、高血壓(母親)、高血脂(父母)、骨質疏鬆(母親)。這些慢性疾病促使我關注他們的飲食,但實際成效不大。

主要發現如下:

1.食物“絕對”不能浪費。不丟棄任何哪怕一小塊食物,剩菜放3天也不會倒掉,除非有明顯的腐敗變質。我時常在冰箱冷藏室發現放置很久的剩飯剩菜、肉類的邊角餘料(比如肉皮、肥肉等)。經過我多次勸說之後,他們才放棄了把兒媳婦丟棄的食物再撿回來的衝動。所有食物必須吃掉,萬萬不能扔掉。

2.先吃“壞”的食物,“好”的食物先存起來。朋友送一隻雞,第一餐吃的一定是雞爪、雞架、雞脖等較差的部分,而雞腿、雞翅等較好的部分一定要留起來以後吃。一箱水果,一定要先吃小的、壞的、不景氣的;大的、好的、光澤新鮮的一定要留起來(這導致有時候好的水果也變壞了)。

3.食物本身最重要,菜餚色香味並不重要。他們當然知道哪個菜餚味道好,哪個菜餚味道不好,但他們並不會因爲味道不好而拒絕菜餚。換言之,不論那個菜餚多難吃,他們都會很正常地吃下去,難吃與否並不重要,不能丟棄最重要。當我問他們某個菜餚味道怎麼,或者告訴他們某個菜餚味道有某種缺陷時,他們往往不以爲然,好像我在講一個毫無意義的話題。這時候我甚至會有一絲悲傷,難道他們已經失去感受好吃和難吃的能力了嗎?但並非如此,因爲他們有時也會誇讚我做的某個菜餚很好吃。

4.食物非常重要,要優先提供給“重要的人”。我兒子高中住校,每個週末回來他們幾乎都會加菜加肉,很多時候他們會把肉類魚蝦留到週末吃,儘管我兒子已經屬於肥胖體型。除孫子外,兒子也很重要。有時我趕飛機會很早出門,告訴他們不必準備早餐了,但我母親總是很早起牀,準備如常早餐。每到晚上夜深人靜,(如果我還在電腦邊)母親就會問我要不要吃蘋果?要不要吃橙子?香蕉呢?雖然此前我已經告訴她,我晚上不吃任何食物(因爲體重壓力)。

5.餐餐要吃飽,一頓不能少。因爲父母體重都嚴重超標,我經常現場提醒他們少吃一點,不要加飯,不要盛滿碗,不要打掃吃不完的菜餚……但收效甚微。想讓他們在7分飽時停下來是很難的。他們吃飯的速度太快(這一點我也一樣,是“家傳”),不利於控制食量。父親快80歲了,他最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吃,啥都能吃。

6.關注食物本身,不關注身體需要。因爲肥胖和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血癥),我一發現父母晚上吃堅果就阻止,但他們總是有各種理由,比如白天沒時間吃啦,再不吃兒媳婦就拿去送人啦,拿回家就是要吃的啊……。有朋友送一大罐蜂蜜讓我品鑑,很快就被父母吃光了(當然我也吃了),儘管我已經告訴他們蜂蜜不適合他們吃。

結論:

顯而易見,我父母對食物的態度帶着食物“短缺”時代的烙印。“短缺”的烙印是如此深刻,以至於經歷十餘年並不短缺的城市生活還歷久彌新。因爲“短缺”已經成爲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伴隨着他們,不但影響了他們對食物的態度,還影響了他們的性格、表達愛的方式、身體健康……

我也反思自己。過去我對食物的態度與父母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帶着“短缺”的烙印,比如一吃自助餐就吃過多;不吃飽就停不下來。雖然現在也沒有徹底抹去“烙印”,但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很多時候會認同我兒子對食物的態度(另文討論)。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飲食營養知識越來越多越專業是一方面,經濟條件提升是另一方面,後者可能更主要。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