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寶典 > 健康生活 > 兒童功能性便祕的治療

兒童功能性便祕的治療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腸道管理

兒童功能性便祕的治療

腸道管理(Bowel management)是通過調整飲食、訓練排便、服用藥物和灌腸等一系列方法來調節腸道功能減少腸道內糞便瀦留,並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達到治療便祕或便失禁目的。這是對便祕或便失禁進行保守治療的重要方法,多年來一直被使用並不斷改進,一些症狀比較輕的患兒單獨使用這一種方法就能獲得完全治癒。但是由於便祕或便失禁的病因很多、很複雜,不能對所有患兒都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要針對不同病因、不同患兒制定相應的腸道管理方案進行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腸道管理主要包括調整飲食、訓練排便規律、服用藥物治療和灌腸等五個方面。

二、調整飲食

飲食是爲人體生長髮育和新陳代謝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疾病,這對排便障礙性疾病尤爲重要。排便障礙性疾病的患兒不能像正常兒那樣自由選擇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控制,有些食物要增加,有些食物要限制。

1.對於便祕患兒要鼓勵多進食富含纖維素和具有緩瀉作用的食物。這類食物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穀類(粗糧):玉米、高糧米和小米等;

利用穀類製作的食品(含麩食品):五穀麪包、全麥麪包、黑麪包、提子麪包、高纖維素餅乾、燕麥餅、威化餅、消化餅、提子餅、小麥薄脆餅乾和麥片等;

蔬菜類:韭菜、蒜薹、黃豆、豆角、土豆、白薯、白菜、蘿蔔等;

水果類:香蕉、菠蘿、李子、杏、梅子、棗等;

飲料類:各種果汁、蔬菜汁等;

其它:花生、胡桃、核桃、杏仁、腰果、榛子、瓜子、葡萄乾等。

上述這些都有緩瀉作用的食物,要根據病情和患兒的習慣愛好制定相應的食譜,食譜的花色品種和製作方法要不斷更新,防止小兒因長期吃同一是富含纖維素和具種食譜而產生厭煩和牴觸情緒。

食物中的食物纖維對治療便祕起着重要作用,食物纖維是屬於人體消化道酶類未能消化的物質,主要來源於穀類食品、水果和蔬菜。食物纖維佔麩糠的40%~50%,佔白麪粉面包2.7%,佔粗麪粉面包8.5%。現在將樹膠和食品添加劑也歸入食物纖維之中。目前不能將食物纖維視作單一的物質,也不是一類僅能通過腸道的不活躍、不被消化和不被利用的物質,食物纖維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多糖,可分爲纖維素和非纖維素兩類。食物纖維中可溶性胡蘿蔔素和果膠等纖維經消化後可刺激腸腔內細菌生長,細菌發酵的最終產物是短鏈脂肪酸、氮氣、CO2和甲烷,可刺激結腸產生蠕動增強,而未消化的麩糠纖維增加糞便容量,保留水分,使糞便柔軟,縮短腸道運行時間,降低結腸內壓力。Badiali發現進食麩糠便祕患者組比進食安慰劑患者組的結腸運輸時間明顯縮短,排便次數和大便重量明顯增加。當然,有的人認爲僅通過飲食調節攝入的食物纖維量較少,不能明顯加快結腸運輸。對於較重的便祕患兒應通過服用藥物纖維素製劑攝取大量纖維素。McClung對服用大量纖維素的患兒進行觀察,發現血清銅、鐵、維生素E和高濃度脂蛋白的含量在治療前後無明顯變化,證明大量服用纖維素不會影響能量吸收和生長髮育。

2.便失禁:便失禁患兒與便祕患兒正相反,要給予糞塊成形飲食,糞塊成形飲食有延緩腸蠕動的作用,使糞便容易成形,不易從肛門漏出。

制定成形飲食的食譜要遵循下列原則:主食要以牛奶麪包、熱狗、漢堡包、米飯等爲主,儘量避免小麥麪包、麥芽、穀類、麩糠和麥片等;雞蛋要煮吃,避免煎雞蛋;土豆要吃煮土豆或土豆泥,避免炸土豆;蔬菜要完全煮熟,避免吃生菜、大豆、花生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調料味很濃的食物;牛肉或豬肉要煮吃或烤吃;湯要喝清湯,避免辛辣湯;水果要吃熟透水果且去皮去籽,避免吃未成熟水果、葡萄乾、梅子、菠蘿和乾果仁等。

當然,不同患兒的生活習慣、生活條件、生活環境都不完全一樣,因此,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摸索出一套適合於自己的成形飲食食譜,並逐漸改善。

三、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良好的排便習慣可以對各種排便障礙性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尤其是以便祕和腹脹爲主的患兒更爲重要。方法是每日三餐後立即到廁所訓練排便,讓患兒坐在便盆上,用力排便,同時可以加入意念,想象糞便在腸管內移動,直至排出,每次訓練20分鐘。在訓練剛開始,可能排不出大便,但仍要堅持訓練,家屬要堅定信心,給患兒進行耐心勸導,每次成功排出大便後,家屬要給予鼓勵或一定的物質獎勵。根據我們經驗一般訓練2~3周之後,患兒均可成功,保持每日三次大便,並且排便並不很費力。排便習慣訓練主要是利用胃結腸反射,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射,是指胃內進食幾分鐘後,結腸出現短時間的收縮活動增強,出現更多的袋狀收縮和集團收縮,促使糞便在腸管內向後推進,併產生便意。這種反射在早餐後最明顯,而且年齡越小越明顯。這種反射的發生機制可能與神經、體液調節有關,進食一開始即有胃泌素和膽囊收縮素的釋放,這二者被認爲可以啓動胃結腸反射。這種反射持續時間極少超過1小時,因此訓練時應強調進餐後立即進行。另外,也許有人擔心進餐後立即排便是否會縮短腸內營養物吸收時間,導致營養不良,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正常人進餐後小腸和結腸運動形式變化是不同的。在空腹狀態下,小腸運動活躍,出現遷移性運動複合體(MMC),這種運動形式可將腸內容物推向遠端進入結腸,進餐後胃十二指腸受到食物刺激後開始抑制遷移性運動複合體,減少推進性腸蠕動,這種餐後運動形式可持續5小時左右。而結腸在進餐後反射性蠕動增強,使貯存在結腸內糞便向直腸內移動,因此排便訓練不會影響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也就不能導致營養不良,反而通過排便將糞便和氣體儘量排除,使結腸和直腸保持排空狀態,能緩解腹痛、腹脹和便祕。Brien對15例正常人和40例慢性便祕患者進行餐前1小時和餐後2小時結腸測壓,發現空腹時病例組和正常組的腸動力基本一致,餐後都有一個反射性壓力升高,出現的時間基本一致,但慢性傳輸和出口梗阻便祕患者餐後壓力升高程度明顯低於正常,表明便祕患者雖然也存在胃結腸反射,但有一定障礙。因此進行排便訓練增強胃結腸反射,對於便祕患者的治療非常重要。

四、藥物治療

1.對於便祕患兒的藥物治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藥物種類,一般以容積性瀉藥和潤滑性瀉藥爲主,不要使用刺激性和副作用較強的瀉藥。因爲便祕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需要時間較長,有些藥物長期使用會導致腸動力和腸感覺障礙。便祕的藥物治療一般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清除腸道瀦留糞便,藥物劑量逐漸增加,使腸道內瀦留糞便完全排空,達到減少腸道瀦留的目的。也有人主張開始使用大劑量瀉藥,達到非灌腸性洗腸的目的。第二階段是維持治療,要逐漸減少藥物劑量,維持排便,防止再次出現腸道內糞便瀦留。第三階段是停藥觀察,對於有反覆的患兒要重新服用藥物。

常用藥物有:

①西沙必利:爲新一代胃腸促動力藥,其直接作用於腸肌叢神經節細胞使之釋放乙酰膽鹼並增強胃腸推動力,除增加胃排空外,還可加強腸的運動並促進小腸和大腸的轉運,對慢傳輸型便祕的治療非常重要。

②輕瀉藥:對於較小的嬰幼兒一般多使用鎂乳,劑量一般是每公斤體重1ml,可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對於較大兒童一般多使用番瀉葉和液體石蠟,通過潤滑腸道和緩瀉達到治療目的。服用液體石蠟要根據肛門是否漏油調整劑量,同時要防止誤吸,以防止吸入性脂性肺炎,長期服用要防止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的缺乏,要及時補充。

③大便容量增加藥:歐車前等,這是合成纖維,可增加大便容量和含水量,刺激腸蠕動。

2.治療便失禁的藥物較少,目前尚沒有能直接作用於肛門括約肌提高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存在的藥物都是通過抑制腸蠕動使糞便成形,防止或減少便失禁發生,常用的藥物有:

①蒙脫石散:是由八面體礞脫石組成的層紋分子結構物質,對消化道粘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能與粘液糖蛋白結合從而增強粘膜屏障,同時又能維持正常細胞吸收與分泌,促進腸細胞吸收功能,減少腸運動失調,降低結腸敏感性,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及其毒素有極強的吸收作用,因而在治療腸道運動失調導致的便失禁有明顯療效。

②鹽酸洛哌丁胺:作用於腸壁的阿片受體,阻止乙酰膽鹼和前列腺素的釋放,從而抑制腸蠕動,延長腸內容物的滯留時間,增加水電解質及葡萄糖吸收,且可增加肛門括約肌張力,抑制大便失禁和便急,由於具有與腸壁高親和力和明顯的肝臟“首過代謝”,使其幾乎不進入全身血液循環,無中樞副作用。

③硝苯地平:爲鈣離子通道拮抗劑,使腸道細胞內遊離鈣減少,從而使回結腸內水、鈉充分吸收,腸道內壓力減低,減輕或抑制結腸粘膜的排便反射。也可阻斷平滑肌興奮收縮藕聯過程,從而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降低胃腸道壓力,對治療便急導致的大便失禁效果良好。

④消炎痛:爲前列腺素抑制劑,阻止前列腺素引起增加腸道分泌功能,可起到一定的止瀉作用,對於治療由糞便不成形導致的便失禁效果較好。

五、灌腸

灌腸是利用等滲液體清除腸道內瀦留的糞便,達到清潔腸管、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瀦留和便失禁發生的目的。常用的灌腸液體有等滲鹽水或磷酸二氫鈉。對於糞便瀦留嚴重並有繼發巨結腸的患兒可增加鹽的濃度,或將少量瀉藥溶入灌腸液中,刺激腸管收縮,完全排空瀦留的糞便。

一般清潔灌腸液體量計算方法是小於10kg體重的患兒按每5kg體重60ml計算,大於10kg體重的患兒按成人劑量計算也就是每次130ml,對於糞便瀦留較重的患兒應加大灌腸液體量,判定腸道是否清潔主要根據洗腸後是否還有便失禁發生,如果洗腸後仍有便失禁發生則說明腸道還有糞便未洗淨,也可拍X光腹平片觀察腸管是否清潔。灌腸次數一般每24小時一次。灌腸使用不當也會出現一些併發症,如水中毒、高血容量、血清電解質紊亂、高鈉血癥、高磷血癥、癲癇、嚴重者也可死亡。因此,灌腸時要嚴格按規程操作,如果家屬自己灌腸,則需要經過醫院的培訓和指導。

灌腸可分爲逆行性結腸灌洗和順行性結腸灌洗。一般臨牀應用較多的是逆行性結腸灌洗,但是有的排便功能障礙患兒由於神經支配障礙、括約肌發育不全、疤痕形成等種種原因造成逆行灌腸困難,且短時間內難以洗淨全結腸內的積糞,有時逆行性結腸灌洗效果不滿意,於是有人就提出了順行性結腸灌洗。Muir等早在1968年就介紹了大腸手術術中回盲部插管順行結腸灌洗技術。Dudly等1980年報道結腸切除術中進行順行結腸灌洗並取得良好效果。

Mitrofanoff 1980年應用闌尾埋植於膀胱內造瘻,形成一管道,經此插管沖洗膀胱,使膀胱排空,成功治療尿失禁。受此啓發,1990年Malone等把闌尾造瘻與順行性結腸灌洗結合起來,提出經闌尾造瘻順行可控性結腸灌洗技術(MACE)。近10年來該技術幾經改良,已被廣泛應用於臨牀,收到良好的效果。

【預後】

特發性便祕是一種慢性功能性疾病,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治療。由於選擇病例不同,疾病程度不同,判斷治癒標準不同,各家報導特發性便祕治癒率也不相同,多數集中在50%左右,波動範圍在40%~80%之間。Sutphen對43例便祕患兒進行常規保守治療,7年後治癒率爲70%。Loening對90例患兒也進行長達7年的隨訪,結果治癒率爲63%,治癒標準爲每週排便次數大於3次,無污便。33例未治癒患兒中,94%表現爲停用瀉藥後立即出現便祕症狀,33%長期使用瀉藥,39%爲每週排一次大便,48%有污便,45%有抑制排便,27%常訴腹痛,73%間隔一段時間後出現一次量很多的排便。

有報告對12例便祕患兒進行檢測,發現便祕患兒肛管靜息壓和直腸肛管反射鬆弛率均明顯低於正常,隨訪3年後再重複檢測,發現這些指標無明顯變化,在治癒的患兒組也無明顯改變,提示便祕患兒復發的可能性非常大。

探討影響治癒的因素對於治療特發性便祕很有意義。許多學者對這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爲影響治癒的因素有:發病年齡,家族史,並便失禁、發病時間長,就診時間晚,與醫生接觸次數少,女孩便祕和治療不合作等,都是影響治癒的不利因素。就診次數和時間,是否合併便失禁,性別,是否存在行爲異常,治療合作程度,發病時間等。

Staiano隨訪5年結果顯示治癒組發病年齡平均3.0±2.9歲,未治癒組年齡平均1.8±1.4歲,兩組之間出現統計學差異。但也有報導治癒率與年齡無關,而Loening報導正相反,認爲年齡越小治癒率越高。Staiano報導未治癒患兒組有40%有家族發病史,明顯高於治癒組(26.6%)。Cabel報導存在行爲問題的便祕患兒治癒率很低,經過心理治療行爲評分有改善的患兒治癒率明顯提高。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