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百科 > 女性健康 > 如何預防空調疾病襲擊五種中藥茶開始防衛戰

如何預防空調疾病襲擊五種中藥茶開始防衛戰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季溫度高,很多人都呆在空調房不願意外出,不但缺乏新鮮的空氣,也缺乏運動,導致很多人都患上空調病。在如此炎熱的夏天,如何預防空調疾病?讓我們一起理解一下。什麼是空調疾病?

如何預防空調疾病襲擊五種中藥茶開始防衛戰

空調疾病是空調給人們帶來舒適的同時,也帶來的疾病。長期在空調環境中工作學習的人,由於空氣不流通,環境沒有改善,鼻塞、頭暈、打噴嚏、耳鳴、疲勞、記憶力下降等症狀,皮膚過敏的症狀,皮膚緊張、容易過敏、皮膚不好等。這種現象在現代醫學上被稱爲空調綜合徵和空調病。

不同疾病的症狀因人而異,體質虛弱、抵抗力低的人更容易患空調疾病。空調病的症狀基本上是疲勞、緊張、煩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的頭痛、頭暈、感冒、發燒的喉嚨痛、胃腸不適的皮膚緊張、容易過敏、粘膜乾燥、呼吸道過敏等。中醫認爲生薑有出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種效果。在空調環境中的人經常喝薑湯,可以有效地預防空調病。在空調環境中,室內外溫差過大,容易感到寒冷。如果你能及時吃幾片生薑或喝一碗紅糖薑湯,它將有助於消除寒冷,或者用薑湯(加鹽和醋)浸泡腳,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肚臍是人體對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在有空調的場所容易受冷熱的刺激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導致病菌的入侵,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系統疾病。適當吃薑或喝薑湯有預防作用。科學家研究發現,生薑能起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對抗擊沙門氏菌效果明顯。

》》最容易患空調病侵擾的幾類人?

1、辦公室人羣

長期坐辦公室的人整日的街在空調環境中,出汗不多,這種人爲的低溫環境,易致人體調節、免疫功能失常。

2、長期疲勞抵抗力低的人

缺乏運動或完全不運動的坐姿不良每天使用電腦6小時以上,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

3、老年體弱易患病人羣

老年人相對於壯年時期,身體免疫機能與平衡系統都處於衰退的狀態,抵抗力較差,易引起感冒、關節炎、頸椎病。

4、兒童體質弱的患者

由於空調使用不當,容易引起過敏、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長期吹空調會引發哪些疾病?

1、呼吸道異常

在所有空調疾病的症狀中,呼吸道最嚴重、最脆弱。只需要冷氣進入我們的呼吸道,那就會導致呼吸道出現異常,例如咳嗽、噴嚏還有流鼻涕都是比較常見的,這些症狀也被醫學上稱之爲上呼吸道疾病。除此之外,空調病還有可能導致身體出現嚴重的下呼吸道疾病,那就是肺炎。普通空調相比於中央空調更加的安全一些,如果長時間在中央空調下面工作,那麼很容易導致大量的細菌傳播,而潛伏時間比較短,最長也只有十二天,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那麼身體就會出現持續發燒、咳嗽、怕冷等毛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身體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的情況。

建議不要長時間吹空調。另外,如果身體發生空調疾病,必須立即接受治療,以免給身體帶來難以恢復的嚴重後果。

2、腦神經不平衡

長時間呆在空調下容易頭暈、記憶力下降等,專家告訴我們出現這些症狀的主要原因是身體患空調疾病,腦神經不平衡。空調疾病不僅導致感冒,而且對我們的大腦也非常有害。空氣中含有大量陰離子,該物質抑制腦中樞神經系統,緩解腦疲勞。但是,空調吸附空氣中的陰離子,空間中陽離子的含量大幅度增加,這種失衡會導致大腦失衡,這也是常見空調疾病的症狀之一。

3、關節和胃腸容易感冒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關節疼痛離自己很遠,夏天吹空調對關節沒有影響,實際上是這樣嗎?專家告訴我們,長時間吹空調容易引起關節疼痛,也是空調疾病的症狀之一。夏天很熱,所以我們穿的衣服很少。房間裏空調的冷氣大的話,這樣的低溫環境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液流通不暢,關節會變冷,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具體症狀表現在脖子和背部僵硬和疼痛的反應中。因此,如果這些關節在日常生活中疼痛,必須及時治療。

空調病除了會對關節造成影響之外,對於腸胃同樣也是如此,會導致腸胃進行收縮,出現肚子疼的情況。

4、皮膚乾燥

如果在空調房中呆久了,那麼皮膚就會越來越乾燥,甚至有可能發癢。特別建議患慢性皮膚病的患者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裏。因爲這些人對外部溫度的變化很敏感,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裏容易加重病情。如果是患者患有皮膚炎,那麼夏天流汗就會導致患病皮膚出現瘙癢難耐的情況,如果長時間呆在空調房中,皮膚也會出現幹癢的情況。

5、眼睛乾燥

空調疾病的症狀也包括在眼睛上,如果是慢性結膜炎或乾眼症患者,或者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的患者,長時間呆在空調,眼睛乾燥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如果空調的冷氣過濾器沒有打掃好的話,問題會更加嚴重。在密閉的空間中,空氣不斷循環使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逐漸累積,空氣中的濃度越來越高。眼睛暴露在這種空氣質量下,眼睛就會出現缺氧,如果又長時間盯着電腦屏幕,那麼眼睛就更加容易乾澀、發癢以及疼痛了。

》》嚴防進行使用空調誤區

誤區一:溫度越低越好

本期被調查者中,43.7%的網民會將空調房間內空調溫度設置爲24℃以下。實際上,空調溫度的室內和室外之間不應該有太大的區別是5℃~8℃。空調溫度設置在25℃以上時,人體處於最正常的熱平衡狀態,感覺舒適。

誤區2:不打開窗戶通風

一般人在使用空調時關閉室內外門窗,室內空氣混濁。長期封閉室內門窗,室內空氣不新鮮無法流通。此時,長時間置身其間,不僅疲勞、睏倦、頭暈,還會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皮膚問題。據調查,51.2%的參加者在夏天平均每天呆在空調房間的時間超過5小時,這種行爲帶來的健康危險很多。因此,定期關閉空調,打開窗戶,通風,一般最好是3~4小時。

誤區三:空調不經常清洗、消毒

調查顯示,29.6%的網民從未清洗過自己使用的空調。要知道,在所有家用電器中,空調積塵污染最嚴重,隱藏在空調內的軍團菌、蟎蟲、大腸桿菌等,很可能在開空調時進入人體,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患上各種呼吸道和皮膚病。因此,在打開空調之前需要徹底消毒空調。使用後,請定期清掃空調過濾器上的灰塵。如果有條件,請用吸塵器在室內除塵鼓風機,定期用消毒液將過濾器浸泡一會兒消毒。

如何正常使用空調,預防空調疾病?

1、室內外溫差超過5℃

使用空調的房間溫度最好控制在24℃到26℃左右,這樣的溫度對人體來說比較舒適。空調溫度不要太低,以免與室外溫差過大,容易感冒。

2、經常喝板藍根沖劑

平時經常喝白雲山板藍根沖劑,防止感冒,提高免疫力。特別是鼻塞、打噴嚏、感到身體發冷的時候,感冒的前兆可能很高。

3、空調房必須打開窗戶通風

打開空調的時間不要太長。另外,必須經常打開窗戶通風,確保室內外的空氣交換,進入室外的新鮮空氣,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潔。另外,使用空調的房間應保持清潔衛生,避免在室內吸菸。

4、出汗時不要對着空調吹

出汗時不要馬上進入溫度低的空調房間。出汗時進空調房時,最好換溼衣服,擦乾汗。千萬不要一時爽快地站在空調的風口上。特別是不要讓空調直接吹到脖子上。

5、空調房間最長4小時

使用空調的房間不要等太長時間,3、4小時也可以。如果等了7、8小時以上的話,可能會對身體不利。如果你必須在空調房工作一整天,你最好每天晚上洗個熱水澡。你也可以自己按摩。如果你能適當運動,你可以避免僵硬和不適。

6、空調應經常清洗消毒

及時清洗空調過濾器,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過濾器上繁殖生長,危害人體。另外,使用空調的房間最好定期燻蒸。用白醋加熱後揮發的話,可以淨化空氣。

中醫藥茶可以緩解空調病引起的不適:

1、香茶:炒白豆、厚朴、生薑各25g、香味50g。前三味藥用3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微沸10分鐘,加入香味攪拌,再沸2分鐘,喝茶。【功用】祛暑解表,化溼和中。【主治】陰暑。惡寒發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本方治證是夏月乘涼飲冷,感到寒溼。

2、銀翹散茶:連翹、金銀花、蘆根各30g苦桔梗、淡竹葉、牛蒡各18g生甘草、淡豆醬各15g荊芥穗、薄荷各12g。前8味藥用6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稍微沸騰10分鐘,加入後兩者攪拌,再沸騰2分鐘,喝茶。【功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主治】溫病開始了。發燒,微惡風寒,無汗或無汗,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3、桑菊飲茶:桑葉、翹曲、蘆根各15g菊花、杏仁、苦桔梗、生甘草、薄荷各10g。將前7味藥用3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微沸10分鐘,放入薄荷攪拌,再沸2分鐘,當茶飲。【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4、人蔘敗毒飲茶:柴胡、前胡、川雄、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蔘、甘草、生薑、薄荷各15g。前11味藥用5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微沸15分鐘,加薄荷攪拌,再沸2分鐘,喝茶。【功能】散寒除溼,益氣解表。【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溼。忌寒壯熱,頭部強痛,肢體痠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隔痞滿,舌淡苔白,脈浮無力。

5、樟香正氣散茶:腹皮、白芷、紫蘇、生薑、茯苓、棗各15g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朴、苦桔梗各30g樟香45g甘草40g。將上述藥用8000ml水浸泡60分鐘左右,微沸30分鐘,茶飲用。【功能】解表化溼,理氣和中。【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證。寒冷發熱,頭痛,胸隔悶,腹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舌苔白膩,山嵐瘧疾等。

小編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避免空調疾病,進入空調室時首先適應身體,不要馬上進入低溫室,以免引起不適。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裏,溫度也不要太低,身體舒適就行了。外出時,可以提前一小時關閉空調,緩衝身體的冷卻,適應外面炎熱的天氣。同時,空調室內的窗戶需要更多的通風,以便更好地避免空調疾病。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