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死亡嗎 孩子對死亡好奇怎麼回答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死亡嗎 孩子對死亡好奇怎麼回答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死亡嗎 孩子對死亡好奇怎麼回答。孩子對死亡好奇怎麼回答,怎麼讓孩子理解死亡,在最近大熱的《尋夢環遊記》中大家都知道了一部關於死亡的片子。但是死亡這個話題對於孩子來說,並是不很熟悉,他們並不能理解爲什麼人會死,那麼怎麼跟孩子講死亡呢,本站小編爲大家分析一下吧。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死亡嗎 孩子對死亡好奇怎麼回答

我們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比較好

在我們的生活中,能正常討論死亡的,彷彿只有哲學家、醫生和老人。

海明威有篇短篇小說,印第安人營地,醫生父親和男孩尼克去救助一個印第安難產婦女。醫生用手術接生了新生兒,睡在上鋪的受傷的產婦丈夫,卻在妻子痛苦生產中割喉身亡。

小說最後,目睹了生與死的男駭,滿有把握地相信,他永遠不會死。

【一】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死亡嗎 孩子對死亡好奇怎麼回答 第2張

這是動畫片《尋夢環遊記》的奇異之處。

一部商業流水線出品,默認兒童市場的動畫片,一部從國慶檔拉到聖誕檔,以閤家歡爲己任的爆米花電影——居然如此和深入地討論死亡,真是一件驚訝的事。

不要以爲童話裏沒有死亡。美麗的繼母皇后一心要殺死漂亮的白雪公主,巫婆受了冷遇就詛咒公主死去,經過折衷有了睡美人,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在街上,快樂王子和小燕子雙雙死於冬季。

法國著名的《藍鬍子》,主人公是一個變態殺妻狂——簡直是加強版的辛普森。西遊記——如果《西遊記》真適合兒童閱讀的話,它的每一章節,都以妖怪被打死,至少某個肉身被打死爲結束。

但是這些主題,大都沒有真正討論死亡,它更象一種爲了製造衝突和營造氛圍的戲劇手法,小紅帽和外婆被吃到狼肚子裏,和囚禁在某間屋子裏沒什麼兩樣。

《尋夢環遊記》,咳,什麼環遊記,它的原名《COCO》,一個瀕臨死亡的蒼老的祖母,站在生死邊緣的人。

《COCO》處理了死亡和遺忘兩大主題,它既不晦氣,也不恐怖,反而給人溫情與喜悅,這固然跟墨西哥人的亡靈文化有關,也跟死亡的無限意義有關。

死亡本來就是終極的哲學問題,它照應生,照應活,照應之前的一切旅程。很多成人在電影院哭了——他們接受了《COCO》的關於死亡的禮物。。

【二】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死亡嗎 孩子對死亡好奇怎麼回答 第3張

與西方宗教意味強烈的西方文化不同,在中國文化中,真正的死亡是個極爲避諱的話題。

“小孩子,說什麼死不死的,去去去。”

“奶奶去哪兒了?去了很遠的地方。”

……

在任何時候,談論死亡都是一個禁區。

比如,現在,在年底之際,某個儀式感強烈的時段,這個問題更顯得不合時宜。

但是,死亡並不會因爲避諱就不到來。

有個朋友,最近婆婆去世,上中學的兒子因爲課程緊張,沒有回老家奔喪。

其實我很難設想此時,獨自在家的男孩的心理世界。自幼由祖母養大,與祖感情深厚的他,如何度過這幾天非常日子。又或許,他根本沒有感受,期末考試就在跟前,課業這個更重要吧。

只有我一廂情願的認爲,這是他人生中多遺憾的一課。關於死亡的認知,以及通過死亡,對於生與家庭的認知。

選擇讓孩子迴避,在中國家族的喪事中太常見了。學校的課程比較重要,生活的課程不太重要,個人的工作比較重要,家庭的義務不太重要。

但是,不感受死亡,難以感受生存。

按心理學家的研究,親人故去的影響,會以各種形式體現出來,有時是短期的,有時是長期的,有時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我朋友的兒子,必會在今後某個時刻,補上奶奶去世這一課。

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祖孫親密,父子疏離”是常態,老人總是兒童的榜樣。老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包括對待老人生命的態度,引導着孩子對待生命的態度,也是人的生命兩極。

這兩天刷屏的杭州高中女生作文《孟婆湯》,實質上是一堂死亡課程,從文章的字裏行間來看,感悟死,其實是感悟生,這樣的深刻性,比閱讀多少正能量,接受多少口頭教育,以及自述一萬遍“我很幸福”都要真實刻骨。

【三】

兒童究竟是什麼,是縮小版的成人,還是人類漫長進化過程一遍又一遍的實演?兒童究竟應該接受什麼,是屏蔽過的鶯歌燕舞的世界,還是假裝什麼也沒有的皇帝新衣?

成人世界中有太多似乎難以啓齒的東西說給孩子。人從哪裏來,人往哪時去,爲什麼要結婚,爲什麼要生孩子,學校裏的潛規則,新聞裏的戰爭與災難,生存,死亡……這些東西,我們懶於思考,對孩子,難以啓齒。

但是,難以啓齒,不代表這些東西也會屏蔽,也不代表孩子在成年的那一剎那,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

不感知,就無防禦。

法國作家艾姿碧塔說過,人類的任何不幸,任何苦難都不曾放過孩子們,孩子們無法遠離病痛,窮困以及避免遭受拋棄之苦,更無法逃避罪惡,性侵犯以及死亡,拒絕涉及這類難堪的問題正表明我們成人在這方面的缺失 ,以及對孩子過多的保護,然後卻又以道德的理由爲藉口,掩飾無知的罪惡。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