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寶典 > 兩性知識 > 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異位妊娠患者應重視四種療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異位妊娠患者應重視四種療法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女性子宮方面的疾病,它的出現對女性的危害也比較嚴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生育了,我們要在得病後積極的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異位妊娠患者應重視四種療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導致宮外孕

子宮內膜異位有可能會導致輸卵管周圍粘連而影響輸卵管的蠕動或導致輸卵管堵塞,造成不孕。子宮內膜異位到卵巢,就有可能成爲受精卵發育的土壤,也就是常見的宮外孕,因此,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導致宮外孕。而這種不正常的妊娠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例如腹痛、大量出血、休克甚至生命危險。

子宮內膜異位症危害

1、性交疼痛:影響性生活。陰道穹頂部異位子宮內膜結節、直腸凹陷結節或粘連或卵巢粘連在盆底時,可產生性交疼痛。

2、生理痛: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牀特徵是漸進性生理痛,生理痛可月經前、月經後。

3、週期性直腸刺激症狀:性惡化的週期性直腸刺激症狀與其他婦科疾病罕見,是診斷本病最有價值的症候。直腸、肛門、外陰部墜脹、墜痛、裏急後重感和大便次數增多。病變逐漸惡化時,症狀越來越明顯,後來症狀消失了。

4、不育: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危害是什麼?最重要的體徵是子宮後位固定、子宮後壁等。婦科檢查可以觸及腫大的卵巢,這是其主要體徵之一。

5、月經失調: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月經週期縮短、月經量增加或月經延長等現象,表明患者有卵巢功能障礙。

6、異位妊娠(異位妊娠):異位子宮內膜引起骨盆粘連,輸卵管運行障礙,受精卵局部栽培發育,異位妊娠概率增加。

7、尿頻、尿痛、週期性尿血:子宮內膜異位多見於膀胱患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症狀的膀胱粘膜侵犯時,可發生週期性血尿。

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

1、藥物治療:藥物對抗或抑制卵巢週期性內分泌刺激。最初是用睾丸酮類的雄性激素,副作用較大,而且效力亦不夠強,已逐漸摒棄不用。之後,逐漸發展成假妊娠療法和假閉經療法。

(1)假妊娠療法:用強妊娠激素避孕藥,用更大的劑量長期服用,停止月經,子宮內膜和異位子宮內膜在藥物作用下發生類似妊娠的反應,因此也稱爲假妊娠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藥物可以治療。例如口服藥物安宮黃體酮、普維拉等。但是,這種治療方法的時間很長,必須維持6個月的藥物治療。

(2)假絕經療法:20世紀70~80年代,國外主要使用丹那唑這種藥物,是雄激素的衍生物,效果好,我國現在也在使用,但有很大的副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則廣泛使用一種叫戈舍瑞林的藥物,它主要是能非常強烈地抑制卵巢的功能,使其幾乎完全失去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而且由於這種藥物是一種長效緩釋製劑,只需一個月皮下注射一次,非常方便。這種藥物可以使子宮內膜像更年期婦女一樣萎縮,因此被稱爲假更年期療法。

2、手術療法:一般認爲卵巢發生的巧克力囊腫,病變體積大,或者其他部位發生的子宮內膜異位結節,體積在2釐米以上的人不易用藥物控制,需要手術治療。如果用藥治療六個月甚至一年都沒有效果,那麼就應該考慮用手術治療。患者年輕,無子女,手術時一般只切除內膜異位病變,保留子宮和正常卵巢組織。它被稱爲保守手術。這種手術保留了生育的可能性,但復發的機會很大。如果有孩子,患者年齡較大(35),可以在切除內膜異位病變的同時切除子宮,但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這種方法從長遠來看,效果比保守手術好,但絕對不能防止復發。患者接近閉經期,或者內膜異位病變過廣,難以徹底根除的,手術時必須一起切除子宮卵巢。近年來,腹腔鏡的廣泛應用,使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有了新的選擇,尤其是在國外,腹腔鏡手術與戈舍瑞林藥物的結合,成爲越來越廣泛的治療方案。

3、放射治療:放射治療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年,但應用多種藥物和手術效果高,一般不破壞卵巢功能,放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作用是破壞卵巢組織,消除卵巢激素的影響,使異位內膜萎縮,達到治療目的。輻射對異位內膜的破壞作用並不明顯,但由於無法忍受激素治療,病竈位於腸道、泌尿道和廣泛的骨盆粘連,特別是合併心、肺、腎等嚴重疾病,本人非常害怕手術的個別患者,也可以採用體外放射治療,破壞卵巢功能,達到治療目的。即使單獨接受放射治療,也要先明確診斷,尤其是不能將惡性卵巢腫瘤誤診爲子宮內膜囊腫,以便錯誤治療延誤正確治療。

4、促進妊娠:妊娠不僅是年輕患者的主要治療目的,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最佳治療。激素抑制不能提高妊娠率。對希望生育的輕症患者,應儘早行腹腔鏡下輸卵管通液檢查,或鏡下對輕微病竈進行切除或電凝處理,改變盆腔內環境,以期儘早妊娠。一旦妊娠,異位內膜病竈壞死萎縮,甚至可能治癒。對於重症患者,先行手術治療,並採取積極的助孕措施。若未成功或患者年齡較大、輸卵管明顯病變及梗阻,則考慮IVF-ET。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