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寶典 > 育兒指南 > 別讓孩子學會“以病爲樂”

別讓孩子學會“以病爲樂”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把孩子的身心健康都看比任何東西都重,她們常充斥着關懷地說:“身體是改革的成本。” 那麼,撫養一個孩子,如何使他健康快樂成長?怎樣保證 他成年人後不可病、少生病?它是父母務必把握的專業知識。

別讓孩子學會“以病爲樂”

全球廣泛認爲疾病是由五種要素造成的,每一種要素危害身心健康的佔比不盡相同。世衛組織WHO發佈的數據信息覺得,自然因素佔7%、診療要素佔8%、社會因素佔10%、基因遺傳要素佔15%,個人行爲方法佔60%。

診療只佔8%,換句話說,有92%的疾病是藥業束手無策的。如同傑出的科學家希波克拉底說:“醫生的天職是最大限度地喚起患者的自愈能力。”由於除開創傷、手術治療、發炎類疾病之外,很多病全是不可以治的。

實際上 ,疾病是我們與日常生活中合的一種方法,醫師不可以有貪天之功,藥是鍥子,愛才算是關鍵的。

假如一個孩子身心健康、心理狀態個人行爲方法適合,他這一生就能繞開絕大多數的疾病。而孩子不得病,期待最先在父母。

父母們大約不容易想起,正由於她們對“病”的害怕,對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視,反倒得不償失,讓孩子們以病爲樂。

有一種症狀叫可操作性疾病。在校園裏,不會太難看到那樣的一幕——開朗好動的小男孩,偏要一到考試就腹部肌肉筋攣。剛剛還好好地的,一發完試卷腹部上的全身肌肉就逐漸晃動;此外一個小姑娘,一進課室頸部就變彎,擡不起來;也有的孩子一進學校大門就逐漸腹瀉,跑都趕不及……這種全是可操作性疾病的病症。

這種病症僅有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才能夠剖析出去。一些孩子學習不好,在班集體裏不會受到重視,因此畏畏縮縮不願去上學。父母自然不同意,催促孩子趕快到院校去。不管孩子說自身校園內惹事被體罰,或是受了高學段學員的欺壓,父母都不同意孩子不念書的規定,連休假一天都不行。

突然有一天,孩子拉肚子了。母親優柔寡斷,寫了一張假條託隔壁鄰居的孩子給老師送去,休假一天。孩子懂了,體罰不行、捱揍不行……一得病,就可以不念書。他馬上心生一計——北京市有一個孩子每天發高燒,醫生和護士都無計可施,就提議他看醫生。之後追蹤發覺,孩子下課後跑到北京的小巷子,大冬季颳起衣服褲子,衝着自來水龍頭衝腹部……

西班牙有一個14歲的女孩也是每天發高燒,醫師很迷惑不解:一般人吃完藥、打過針,幾日就會更好,可對她便是無論用。之後,醫護人員發覺她每日晚上都起來拔出針管、將藥埋到花盆。小女孩被發覺之後就哭起來,一句話都不用說。原先她的父母平常都比較忙,她僅有得病的情況下才可以看到爸爸。

在我國,孩子專注力不集中化,就去看醫生。醫生問:“你怎麼專注力不集中化了?”孩子說:“授課的情況下,大夥兒都是在上課,我也聽見鳥的叫聲、摩托響。”醫院門診馬上下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確診。

這下不錯呀,孩子每天歡歡喜喜地跟隨父母,到上海北京逛醫院門診,期末考考試成績不太好也是有充足原因——就醫耽擱時間了。父母也幫孩子跟教師道歉。許多 孩子就是這樣靠疾病藏身起來。

得了兒童多動症、專注力不集中化,記憶減退失眠症……這種全是孩子的託詞;父母們覺得身體最重要是最荒誕的。自控能力纔算是確保一個孩子持續取得成功的因素。自控能力是醫治可操作性疾病唯一的神丹妙藥。消極悲觀的人,通常用自身身體的某類要素做爲自身失敗的託詞,脫離現實。

只需孩子能講出:“不可怕得病,不害怕這種事情。”當他碰到困難不便,就能堅持住。就能在猛烈的市場競爭中出類拔萃。

當今社會學術研究影響力最大的名校美國哈佛大學1995年得出的佔比是在取得成功的各類要素中智商佔20%,真真正正能確保孩子取得成功的因素只有是堅強的意志力,世界最傑出的生物學家、科學家愛迪生的發明很多人認爲他聰慧,可在發明電燈的情況下,他的作法是把能看到、能收集到的原材料一樣一樣地用來試着,試着到600次的情況下就有些人笑他是天馬行空。愛迪生的發明最終試着到1200次,他說道,他失敗了1200次,第1200次才發覺了燈泡的原材料。

英國最知名的電影明星史泰龍爲了更好地找尋藝人的工作中,前後左右一共試着了1850次,纔有些人給了他一次機會;孫中山農民起義10次,不成功10次;中國知名的相聲演員侯寶林爲自己定了一條規定:每一個搞笑段子不練上100遍,決不會拿登臺。全球全部的成功人士,不管文憑多少、人種、性別,有一個相同點,便是堅持不懈,在嚴厲打擊中、挫敗中、挫折中、不成功中、感情糾葛中跌撞着往前走,絕不放棄。

所以說,堅持不懈,也就是始終有着堅強的意志力,纔算是醫好孩子“煩擾之處”的藥引,也是做到一切總體目標的必要條件。

自然,鍛練自控能力並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麼,應對已經嘗試以得病規定父母做這做那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反映呢?

情景再現

閨女撅着小嘴兒說:“母親,我發燒了,好難受啊,我覺得讓小姨子看來我,行不行啊?”

母親說:“行啊,因爲你最愛小姨子了,如果你燒一退,小姨子就在大門口了!”

孩子捂住腹部說:“父親,我腹瀉太難受,我要吃炸薯條,好麼?”

父親笑着迴應:“好呀,父親瞭解你最喜歡吃炸薯條了,如果你病一好,馬上就要肯德基讓你買。”

又一個小孩皺着小眉梢說:“母親,我頭好疼啊,我要玩變形精鋼,平常都沒有時間去玩,要我去玩好麼?”

母親直接答應:“好呀”,可她隨後又說:“如果你病好啦,就能好好玩了!”

應對孩子以“病”爲樂的心理狀態和個人行爲,父母務必讓孩子搞清楚一個大道理——什麼都有,便是不可以得病!得病決不是貢獻。一旦得病,美味的、好玩兒的、想見的人都沒了。僅有不得病,這些要想的才很有可能發生。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