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寶典 > 食材 > 麥芽糖怎麼吃

麥芽糖怎麼吃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麥芽糖是許多人用於懷舊的傳統小吃,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是許多人最喜愛的甜食之一,麥芽糖主要是由含有澱粉酶的麥芽作用於澱粉而製成的食物,十分具有營養,下面我們就具體來介紹一下麥芽糖怎麼吃、麥芽糖的做法、麥芽糖的營養價值、麥芽糖的宜忌人羣等方面的內容。
麥芽糖怎麼吃
麥芽糖怎麼吃

麥芽糖是許多朋友的童年記憶,它甜甜的味道想必許多朋友都不可忘懷,同時麥芽糖作爲大家最爲常見的甜食之一,有許多吃法,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麥芽糖怎麼吃。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一:南瓜薑汁飴糖飲

1、將南瓜洗淨切碎,上鍋加適量清水煮至熟爛,去渣留汁。

2、將生薑洗淨切碎,用榨汁機取汁100克

3、把薑汁、飴糖加入南瓜汁中,煎至濃稠即可。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二:麥芽糖煮紅棗

1、將麥芽糖和紅棗一同放入砂鍋裏,加適量清水。

2、煎煮至熟即可。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三:麻心元宵

1、將麪粉攤放在墊有籠布的蒸籠內,用旺火蒸約7分鐘,蒸熟取出放涼,搓鬆,加入芝麻醬、糖、飴糖,攪勻搓透,放入木製方框內壓實。

2、將麻心放入竹匾,淋少許水在麻心上。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四:飴糖大米粥

以大米煮粥,粥熟入飴糖,調勻。

麥芽糖的做法

麥芽糖屬於甜食當中的一種,主要做法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許多朋友想吃,又對超市裏賣的不放心,那不妨動手自己來做一下吧,下面我們就具體來介紹一下麥芽糖的做法。

原料:選擇乾燥、純淨、無雜質的小麥、玉米、無黴爛變質的紅薯作原料(紅薯需粉碎成豆渣狀,但不能粉碎成粉狀)

1、育芽。將小麥麥粒或大麥麥粒洗淨,放入木桶或瓦缸內,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卻水,冬天用溫水。將麥粒浸泡24小時後撈出,放入籮筐內,每天用溫水淋芽兩三次,水溫不要超過30℃。經過3天—4天后,待麥粒長出二葉包心時,將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2、蒸煮。將玉米碎粒或糯米洗淨,在水中浸泡4小時—6小時,待吸水膨脹後,撈起瀝乾,置於大飯鍋或蒸籠內,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無硬心時,取出鋪攤於竹蓆上,晾涼至40℃—50℃。

3、發酵。將晾涼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麥芽或大麥芽,發酵5小時—6小時,再裝入布袋內,扎牢袋口。

4、壓榨。將布袋置於壓榨機或土製榨汁機上,榨出汁液,即爲麥芽糖。

麥芽糖的營養價值

麥芽糖是用糧食發酵而來的甜食,但它甜味並不是特別大,它不僅能夠作爲人們的零食,也時常用作菜品的調味。它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下面我們就具體來介紹一下麥芽糖的營養價值。

1、麥芽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由含澱粉酶的麥芽作用於澱粉而製得。用作營養劑,也供配製培養基用。麥芽糖可以製成結晶體,用作甜味劑,但甜味只達到蔗糖的1/3。麥芽糖是一種廉價的營養食品,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

2、麥芽糖是澱粉、糖原、糊精等大分子多糖類物質在β-澱粉酶催化下的主要水解產物,再經麥芽糖酶催化,則被水解成兩個D-葡萄糖分子。無機酸如鹽酸也可以水解麥芽糖。遊離形式的麥芽糖似不存在於細胞中。

3、麥芽糖是米、大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製成的糖類食品,屬雙糖類,白色針狀結晶,易溶於水。味甜但不及蔗糖,有健脾胃、潤肺止咳的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麥芽糖的功效與作用

麥芽糖分爲兩種,即軟的和硬的,軟的麥芽糖具有藥用價值,而且藥的性質是溫和,味道微甜。硬的麥芽糖可食用。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麥芽糖的功效和作用。

1、經常飲用用開水衝起來的麥芽糖可以緩解胃痛,胃痙攣,並且對胃潰瘍也顯著地輔助治療作用。

2、麥芽糖可用作養顏、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滋潤內臟,是許多女性還有養生人士的首選。。

3、麥芽糖主治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納食減少、虛寒腹痛、肺燥咳嗽、乾咳少痰,吃麥芽糖可以促進身體健康。

3、麥芽糖可以治療身體虛弱的病人的哮喘病,還可以治療頑固性咳嗽。

4、麥芽糖可以潤腸通便,去熱清火。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咽喉炎,大便乾燥顯著療效。

5、把麥芽糖可以治療治慢性咳嗽,痰多,乏力等症狀。

麥芽糖的宜忌人羣

麥芽糖雖然好吃,功效也十分強大,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麥芽糖的,我們不要因爲自己的一時貪吃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下面我們就具體來介紹一下麥芽糖的宜忌人羣。

適宜人羣:

麥芽糖一般人羣都可使用,如果你是一個畏寒怕冷的人,可以吃一些麥芽糖用來緩解自己的症狀;如果你是一個肺虛的患者,也可以吃一些來治療自己的病症;如果你是一個百日咳患者,也能夠吃一些麥芽糖來輔助治療自己的這種疾病。對於這些人麥芽糖都是非常的適用的。

禁忌人羣:

1、麥芽糖不適合中氣弱、消化力不足、體內有溼熱、體胖多病的人吃,因麥芽糖會助溼生熱、令人易於腹脹。

2、麥芽糖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麥芽糖降低代謝過程,增加脂肪堆積,導致糖尿病患病風險升高67%。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