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寶典 > 食材 > 澱粉是麪粉嗎

澱粉是麪粉嗎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澱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它是細胞中碳水化合物最普遍的儲藏形式。 澱粉在餐飲業中又稱芡粉,通式是(C6H10O5)n,水解到二糖階段爲麥芽糖,化學式是C12H22O11,完全水解後得到單糖(葡萄糖),化學式是C6H12O6 。澱粉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類。前者爲無分支的螺旋結構;後者以24~30個葡萄糖殘基以α-1,4-糖苷鍵首尾相連而成,在支鏈處爲α-1,6-糖苷鍵。直鏈澱粉遇碘呈藍色,支鏈澱粉遇碘呈紫紅色。這並非是澱粉與碘發生了化學反應(reaction),產生相互作用(interaction),而是澱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過範德華力,兩者形成一種藍黑色絡合物。實驗證明,單獨的碘分子不能使澱粉變藍,實際上使澱粉變藍的是碘分子離子(I3)。澱粉是植物體中貯存的養分,貯存在種子和塊莖中,各類植物中的澱粉含量都較高。想了解更多關於澱粉的科普知識嗎?那就請繼續往下閱讀吧。
澱粉是麪粉嗎
澱粉是麪粉嗎

澱粉是麪粉嗎?想必很多人都以爲澱粉就是麪粉,那麼澱粉真的是麪粉嗎?下面讓媽網百科分別爲大家分析一下澱粉和麪粉吧。

1、澱粉可以看作是葡萄糖的高聚體。澱粉除食用外,工業上用於制糊精、麥芽糖、葡萄糖、酒精等,也用於調製印花漿、紡織品的上漿、紙張的上膠、藥物片劑的壓制等。可由玉米、甘薯、野生橡子和葛根等含澱粉的物質中提取而得。澱粉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類。澱粉中含有兩個以上性質不同的組成成分,能夠溶解於熱水的可溶性澱粉,叫直鏈澱粉;只能在熱水中膨脹,不溶於熱水的就叫支鏈澱粉。澱粉不溶於冷水.但和水共同加熱至沸點,就會形成糊漿狀。俗稱漿糊.這又叫澱粉的糊化,具有膠貓性。這種膠鑽性遇冷水產生膠凝作用,澱粉製品粉絲、粉皮就是利用澱粉這一性質製成的。烹調中的勾芡,也是利用了澱粉的糊化作用,使菜餚包汁均勻。當澱粉經稀釋處理後,最初形成可變性澱粉.然後即形成能溶於水的糊精。澱粉在高N(180一200'C)下也可以生成糊精,呈黃色。

2、麪粉是種植的小麥,經過加工,脫皮,碾壓,磨面而成的麪粉。麪粉(小麥粉)是將小麥磨後經篩網篩出的白色粉狀物。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它爲主食。以麪粉製成的食物品種繁多,風味各異。麪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中醫認爲,麪粉性味甘涼,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麪粉化學成分與功能,麪粉的化學成分隨着麥質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一般而言,包括有蛋白質7~18%。這些蛋白質又可分成組成麪筋的麥谷蛋白及醇溶蛋白,非麪筋蛋白即球蛋白及白蛋白等。麪粉中含碳水化合物69~76%,主要爲澱粉67%,其餘還有糊精及纖維素。麪粉含脂肪不多,約爲2~4%,分爲極性及非極性兩大類。此外,麪粉中還有1~2%礦物質以及維他命等。

澱粉是麪粉中的一部分,主要成分是8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和百分之十幾的水分。由於它有較強的膠化作用,在烹調時常用來掛在食物表面,以保護裏面的食物的營養和味道,麪粉中因爲有蛋白質,起不到這樣的作用,因而烹調時不能用澱粉代替麪粉。

小貼士:通過以上分析,大家應該都知道澱粉不是麪粉,它們不是同一回事。

澱粉的作用

澱粉可以說是中無處不在,尤其在飲食界中,因爲用它能製作出各種美味的食物。澱粉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類。那你知道澱粉的作用是什麼嗎?下面讓媽網百科來告訴大家澱粉在生活中的各種作用吧吧

1、澱粉在烹調中的作用:中國具有悠久的美食文化,很早以前人們便懂的澱粉的特性,並將應用在菜餚的烹飪中。澱粉是烹調過程中的常見到的輔料之一,澱粉最常見的是“打芡”,在菜餚出鍋前適量的加入澱粉,固定湯汁,改善菜餚的感官質量和口感;澱粉還廣泛的應用於湯羹,醃漬料,各種調味汁,調味粉中。

2、變性澱粉在調味品中的應用:原澱粉經過不同的工藝進行處理後其本身的性能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能更好的適應調味品的不同配方,加工工藝,貯藏運輸等條件的改變,從而改善和提高調味品的質量。由於調味品品種繁多,配方結構千差萬別,加工工藝差異明顯,對變性澱粉的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一方面要求變性澱粉的應用廠家應根據不同的產品的特點適當的選擇變性澱粉;另一方面作爲變性澱粉的生產廠家有針對性的面對產品客戶加工工藝特點等調整變性澱粉的生產工藝,而使用戶的產品質量得到提高。

3、澱粉在製作其他食品中的作用:澱粉除了用於烹調之外,在各類食品加工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利用澱粉作爲配料或主料的食品有:各種粉腸、灌肚、涼粉、炯子、粉皮、粉絲、火腿、羅漢肚等。

小貼士:澱粉之所以無處不在,是因爲它爲人體提供了很多必須的能量。

澱粉的熱量

澱粉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那麼你知道澱粉的熱量是多少嗎?下面跟着媽網百科來看看澱粉的熱量是多少吧。

1、澱粉的熱量(以100克可食部分計)是366大卡(1531千焦)。每100克澱粉的熱量約佔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攝入總熱量的16%。

2、澱粉是植物體中貯存的養分,貯存在種子和塊莖中,各類植物中的澱粉含量都較高,大米中含澱粉62%~86%,麥子中含澱粉57%~75%,玉蜀黍中含澱粉65%~72%,馬鈴薯中則含澱粉12%~14%。澱粉是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咀嚼米飯等時感到有些甜味,這是因爲唾液中的澱粉酶將澱粉水解成了二糖--麥芽糖。食物進入胃腸後,還能被胰臟分泌出來的唾液澱粉酶水解,形成的葡萄糖被小腸壁吸收,成爲人體組織的營養物。支鏈澱粉部分水解可產生稱爲糊精的混合物。糊精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劑、膠水、漿糊,並用於紙張和紡織品的製造(精整)等。

小貼士:不同類型的穀物,它澱粉的熱量就不一樣。

澱粉怎麼做好吃

澱粉怎麼做好吃?用澱粉可以做出很多美味的食物,那澱粉可以做什麼呢?怎麼做好吃呢?下面讓媽網百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用澱粉可以做出哪些美味的食物。

1、皮蛋瘦肉粥

材料:大米150克、皮蛋2個相剋食物、豬瘦肉90克水適量、鹽適量雞精1/4勺、料酒1/2勺、澱粉1/2勺、香油1小勺。

做法:

1、將大米放入大碗中,加水揉搓後,洗淨,放入水中浸泡30分鐘。

2、將泡過的大米再度洗淨,瀝去水後倒入鍋中,加入水適量,水量約爲平時煮飯時的2倍。蓋上鍋蓋,按下開關開始煮。

3、瘦肉浸泡出血水後,再衝洗乾淨,切成肉絲,放入鹽適量、雞精1/4勺、料酒、澱粉,抓拌均勻後醃製10分鐘 。

4、皮蛋剝皮,切成小丁。

5、粥煮開後鍋蓋挪開一些留出縫隙避免撲鍋,煮至10分鐘左右粥水漸濃後拿開鍋蓋不時用勺攪動。

6、另用一口煮鍋,倒入少量水,煮開後將肉絲下入,用筷子撥散,煮至全部顏色變淺

7、撈出後用溫水沖洗去浮沫,瀝去水,粥煮得米完全熟透粥水也比較稠後放入肉絲、皮蛋,鹽適量、雞精1/4勺、再煮1分鐘左右,用勺子不斷攪動,放入香油,攪勻後盛出即可。

小貼士:

1、瘦肉事先用調料醃製一下有了鹹鮮味,最後和粥再煮後吃起來口感較好。

2、煮時根據自己家所用的是電飯鍋還是煮鍋可以自行調整煮制時間,煮到粥水漸濃後要用勺不時攪動,這樣避免粥粘到鍋底。

3、煮肉絲時間較短,肉絲全部變白後即撈出,時間長肉的口感易老。

2、糖醋排骨

材料:豬小排250克、白糖50克  、醋40克、蔥姜適量、料酒15克

食用油適量、  鹽2克、澱粉3克、醬油2克

做法:

1、把排骨斬成小段。

2、加入鹽料酒蔥姜澱粉攪拌均勻醃製10分鐘。

3、鍋中放油燒熱,下入醃製好的排骨炸制。

4、將排骨炸至金黃,撈出控油。

5、取一碗加入糖醋醬油料酒勾兌成碗汁。

6、鍋中留底油,爆香蔥姜。

7、倒入碗汁燒開。

8、下入炸好的排骨煸炒。

9、再入清水沒過排骨,轉小火火燒至1小時後湯汁收幹粘稠即可。

小貼士:在炸至排骨時加上一點澱粉能使排骨外皮更加香脆。

澱粉和生粉的區別

你知道澱粉和生粉的區別嗎?不知道的,讓媽網百科來分析一下它們之間的區別吧。具體如下:

1、澱粉是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咀嚼米飯等時感到有些甜味,這是因爲唾液中的澱粉酶將澱粉水解成了單糖。食物進入胃腸後,還能被胰臟分泌出來的澱粉酶水解,形成的葡萄糖被小腸壁吸收,成爲人體組織的營養物。支鏈澱粉部分水解可產生稱爲糊精的混合物。糊精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劑、膠水、漿糊,並用於紙張和紡織品的製造(精整)等。勾芡用的澱粉,又叫做糰粉,是由多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烹調用的澱粉,主要有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麥類澱粉、菱角澱粉、藕澱粉、玉米澱粉等。澱粉不溶於水,在和水加熱至60℃時,則糊化成膠體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澱粉的這種特性。

2、生粉是港式食譜中常出現的名詞,多是用來勾芡用的,在香港使用的生粉爲玉米粉,而在臺灣慣用的茨粉則爲太白粉。生粉(即太白粉)又稱豆粉豆菱粉,是用蠶豆或菱角製成。生粉的用途很廣,可以作炒菜時的調料,也可以做涼粉,還能用來攤煎餅。主要用於肉類原料加工時上漿、勾欠等.在中餐裏就是指澱粉 ,炒菜時用於勾芡、上漿等, 有多種多樣,比如紅薯澱粉,川菜中使用的水豆粉,以及玉米澱粉等.生粉就是澱粉,可以有很多種,一般指玉米澱粉生粉在中式烹調上除了勾芡使食物產生滑潤的口感之外,亦常用來做爲軟化肉質的醃肉料之一。在中餐裏就是指澱粉 ,炒菜時用於勾芡、上漿等, 有多種多樣,比如紅薯澱粉,川菜中使用的水豆粉,以及玉米澱粉等生粉就是澱粉,可以有很多種,一般指玉米澱粉勾芡的學術概念是:藉助澱粉在遇熱糊化的情況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潤潔的特點。在菜餚接近成熟時,將調好的粉汁淋入鍋內,使滷汁稠濃,增加滷汁對原料的附着力,從而使菜餚湯汁的粉性和濃度增加,改善菜餚的色澤和味道。

小貼士:澱粉跟生粉其實在本質上來說是沒有什麼區別,生粉=澱粉。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