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寶典 > 食材 > 四季豆炒肉

四季豆炒肉

來源:孕育親子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四季豆炒肉是一道很常見的家常菜,它葷素結合,營養搭配合理。炎炎夏日,這一道色澤豔麗、清新爽口的美味一定能受到全家老小的喜愛。
四季豆炒肉
四季豆炒肉的做法

四季豆炒肉的做法很簡單,所需的原料在菜場和超市也是很容易買到的。

材料:四季豆、豬瘦肉、大蒜、生抽、鹽、糖、水澱粉、料酒

步驟:

1、瘦豬肉切成肉絲肉片均可,看個人刀工和心情;

2、切好的肉裏放少許料酒、生抽,先醃着;

3、洗好四季豆,切寸段,醃好的肉里加入適量水澱粉;

4、熱鍋熱油,爆香蒜瓣到表面微微發黃,先下四季豆煸炒;

5、四季豆炒出香味後,放少許生抽調味,然後放肉絲/肉片;

6、炒到肉片/肉絲熟透,最後適量加點鹽,出鍋了!!

四季豆炒肉的營養價值

雖然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但是四季豆炒肉的營養價值可是很高的。葷素搭配合理,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的搭配比例也十分恰當。

1、營養分析

四季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經常吃可以健脾開胃、增進食慾。脆爽的口感特別適合在夏天食用。四季豆的種子可以激活腫瘤病人的淋巴細胞,從而產生免疫抗體,對癌細胞有特異傷害與抑制作用。

2、適用人羣

四季豆一般人羣均可食用。婦女多白帶者,皮膚瘙癢,急性腸炎者更適合食用,同時適宜癌症、急性腸胃炎、食慾不振者食用;腹脹者不宜食用

豬肉一般人都可食用;適宜陰虛不足,頭暈,貧血,老人燥咳無痰,大便乾結,以及營養不良者食用;溼熱痰滯內蘊者不宜食;肥胖、血脂較高、高血壓者不宜多食或忌用;外感病人亦不宜食;對溼熱偏重、痰溼偏盛,舌苔厚膩之人,忌食豬肉……

3、食療作用

四季豆性甘、淡、微溫,歸脾、胃經;化溼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滯膩,爲脾虛溼停常用之品;有調和臟腑、安養精神、益氣健脾、消暑化溼和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脾虛兼溼、食少便溏,溼濁下注、婦女帶下過多,還可用於暑溼傷中、吐瀉轉筋等證。

豬肉滋陰潤燥,益氣補血。性味歸經:味甘、鹹,性平。入脾、胃、腎經。主治:溫熱病後,熱退津傷,口渴喜飲;肺燥咳嗽,乾咳少痰,咽喉幹痛;腸道枯燥,大便祕結;氣血虛虧,羸瘦體弱。

四季豆炒肉的注意事項

雖然四季豆營養豐富,但是烹調不當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四季豆炒肉的注意事項一定要看一看,不要得了美食失了健康。

1、在選購的時候應該挑選翠綠色,豆莢飽滿的四季豆。新鮮的四季豆豆粒呈青白色或者紅棕色,有光澤和鮮嫩的清香。

2、在處理四季豆時,應該將四季豆的豆筋摘除。這些部分不但會影響口感,而且不好消化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3、四季豆中的皁素對消化道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凝聚素還有可能產生凝血作用。因此,在烹飪溫度至少應該在100℃以上,且時間宜長不宜短,必須保證四季豆徹底熟透纔可以食用,千萬不能貪圖脆嫩而縮短烹調時間。

4、食用未熟的四季豆引起的中毒潛伏期在10分鐘到5小時之間,主要症狀一般表現爲噁心、嘔吐、胸悶、心慌,大部分的病人還會出現白細胞增高的現象,一般持續1-2天就會逐漸消失。中毒症狀較輕的患者只需要經我休息,少量多次地飲用糖開水或者濃茶水就可以減輕症狀。如果出現嘔吐不止、脫水甚至有溶血的表現,應該及時送醫治療。

四季豆炒肉的適宜人羣

四季豆炒肉是一道家常菜,一般人羣都適合吃哦,不過下列人羣更適合吃四季豆炒肉,快來看看吧。

1、缺鐵性貧血患者

四季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鐵,而鐵元素是重要的造血元素,維C能夠促進鐵的吸收,經常食用四季豆可以改善貧血。

2、脾虛體溼的婦女

四季豆主治脾虛兼溼、食少便溏,溼濁下注、婦女帶下過多,這類人羣適合食用。

3、骨質疏鬆者

四季豆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K,它能增加骨質疏鬆病人的骨密度,降低骨折的風險。

4、食慾不振者

四季豆中含有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經常食用能健脾利胃,可以增進食慾。

四季豆炒肉如何挑選食材

四季豆炒肉相信是不少家庭餐桌上的常見菜餚,四季豆和豬肉是主角,那麼這兩種食材應該如何挑選呢?

「四季豆」

優質的四季豆應該是豆莢飽滿、肥碩多汁的,而且折斷時也沒有老筋,還要看看表面是否呈嫩綠色,有沒有蟲咬的痕跡,這些都是在選購四季豆時需要細細觀察的。四季豆的品種很多,而不同品種間的差異也是比較大的,通常長萁(高稈)的品質優於矮萁(矮稈),圓棍莢類型優於扁莢類型。但也有例外,如東北產的高稈、扁莢、白殼類型,俗稱油豆,品質柔嫩,糯香可口。

「豬肉」

新鮮的豬肉應該是鮮紅的,太白或者太紅都不正常。聞一聞豬肉的味道,只有少許腥味,如果聞到明顯的異味或者臭味,就是變質了。用手按壓一下豬肉,能迅速地恢復原狀,如果癱軟下去則肉質就比較不好,再用手摸下豬肉表面,表面有點幹或略顯溼潤而且不粘手纔是新鮮的。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